CPI破2 “控物价”“稳增长” 如何平衡? □新华社记者 刘敏 王晖余 谢云挺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为30个月以来,涨幅首次回落到2%以内。
4.5%、3.2%、3.6%、3.4%、3%、2.2%,1.8%,CPI数据似乎不断下行。物价指数持续走低是喜还是忧?中国经济如何在“控物价”与“稳增长”中寻求平衡?
CPI持续走低,会否按下葫芦又起瓢?
“7月份食品价格整体相对稳定,是助推CPI持续下行的关键因素,翘尾因素回落也加固了这一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专家们指出,过去CPI持续走高让人忧虑,如百姓担心票子毛得太快;如今CPI持续走低似乎也不让人乐观,如企业不景气,人们挣钱更难了。
“CPI下降有利于百姓生活成本下降,但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庄健说,“部分企业对国内经济景气度预期不高,企业生产意愿不足。”
能够体现企业生产扩张意愿的PMI与PPI数据佐证了这一点,7月份的PMI为50.1%,已是连续3个月下跌;PPI也是多月逐步走低。
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介绍,经济增长下降1个百分点,CPI会下降0.5%至0.7%。
专家分析,去年以来,包括人力、原材料成本在内的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而以家电为代表的终端消费品价格却不断下跌,这些情况表明:一是中间环节装备工业或商业利润被压缩;二是有效需求减少,这样不容易调动实体经济生产的积极性。
“企业是就业的稳定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要防止CPI走低引发的就业问题。”
谈到下半年CPI走势,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稳增长措施将对价格产生“托底”效应,预计下半年对CPI的作用力度为1.7个百分点。
迟福林认为,今年下半年,CPI有可能继续走低,但CPI走低的幅度可能会缩小,预计CPI涨幅总体水平维持在3%左右。
CPI持续走低,如何实现保增长?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外部经济低迷和内需扩张动力不足的双重影响之下,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下降。“三驾马车”动力不足。
外贸受到海外市场萎缩影响,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告别此前两位数的增速,同比增长8%。一些外贸企业在成本上升和订单减少中徘徊;消费需求稳定但缺乏新引擎;投资增速也一度有所减缓。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经济运行,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需求疲弱、贸易摩擦加剧可能令外贸雪上加霜、国内控物价防通胀仍不能放松。
经济增速与CPI增幅回落,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大空间,这是许多经济学家的共识,特别是7月份CPI再次探底之后,如何实现保增长?
经济学者叶檀等判断,通胀缓解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为稳健,但偏向宽松的势头渐显,倘若经济形势仍不够景气,还有降息与降准的空间。但要把握政策的节奏与力度。
“政策空间还很大,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压着水花调控。”盛来运说。
事实上,二季度以来,一些稳增长的措施陆续出台,央行一个月内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一批事关国民生计的项目获发改委批准,投资和需求拉动的力度逐步增加。
那么如何寻求保增长的长远发展,形成以内需为主体的经济拉动呢?专家认为,改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收入分配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关键是在顶层设计上落实‘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迟福林说。
CPI持续走低,为调整结构腾出空间
记者采访中发现,相比前期高涨幅的CPI,眼下的物价涨幅已显得缓和了许多,这也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长远发展腾出了空间。
例如,楼市涨幅趋于缓和,为调整商品房和保障房的结构提供了空间;车市涨幅趋于缓和,为调整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结构提供了空间等等。
在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一些企业和行业的结构调整也显露出积极的因素。
“压力太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潘建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连续说了好几次这句话。但真正令他忧虑的不是开发区经济增速和出口增幅下降,而是园区内企业如何转型,更好地寻求新的市场。
据潘建康介绍,今年以来一个迹象非常明显,以内销为主的企业销售量普遍增长20%至30%,而外销为主的企业则相对减少20%至30%。
一些企业调转“船头”开拓内需转型升级,另外一些企业则专注技术革新占领世界市场。
“未来的电视屏幕将不但可以贴在墙上看,还可以卷起来放在背包里随时拿出来看。我们的目标是,将显示器做到一个毫米薄厚。”维信诺显示技术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高裕弟说。
专家分析认为,CPI持续走低,经济增速放缓,为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机遇。比如在国际经济低迷的形势倒逼之下,今年前5个月,我国电子、机械产品贸易额增幅超过9%;而初加工产品为7%左右,且增幅逐月下降。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朱剑锋)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出炉。钢城集团以2011年经营总收入172.2662亿元再次入围,名列第274位,比去年上升了11位。据悉,2012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