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拐了,物价终于向下拐了! 9月CPI同比上涨6.1%,涨幅连续回落,专家称价格“拐点”已确立

兰州晚报 2011-10-15 17:32 大字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1%,涨幅连续第二个月小幅回落,但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高出全年目标1.7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根据前三季度的数据,价格“拐点”已经确立,全年物价走势应当大势已定。然而,国际金融动荡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宏观决策再度面临新的挑战。

CPI下行趋势巩固,回落幅度仍有限

尽管节日因素引发人们对物价的担忧,但9月份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再次确认7月份6.5%的峰值地位,巩固了8月份以来出现的CPI同比涨幅下行通道。

“9月CPI还在高位运行,但下行通道逐渐巩固。由于今年中秋节提前到来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物价涨幅收窄并不大。”亚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与以往几个月相似,9月份的CPI上涨依然有约三分之二来自食品价格推动。但当月居住类价格在房地产调控等措施作用下,涨幅有所回落。

“政府物价调控的政策措施日见成效,加之翘尾因素快速消退,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使得接下来几个月的CPI涨幅会继续回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政府回收流动性、强化房地产调控等一揽子措施效果日益显现。但数据显示,9月CPI翘尾因素比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却增加0.5个百分点。

“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非常复杂,与以往大不相同。而且,现在新涨价因素还不少,因此涨幅的回落是有限的。”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解释说。

成本推动将成主力,全年涨幅预超5%

虽然在各方努力下,8月份以来我国CPI涨幅进入下行通道,但业界普遍判断,全年物价涨幅很可能仍然超5%,特别是成本推动因素将中长期化。

“通胀类型已经由需求拉动为主,逐步演变为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混合形式,而且成本推动因素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指出,需求拉动型通胀宏观调控可以较快产生抑制作用,而成本推动型通胀较难仅仅通过紧缩来解决,需要综合措施加以应对。

庄健认为,前期某些领域的价格涨幅较高,与季节性、阶段性因素有关,但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背后推手实则是成本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减弱,加之政府增加农民等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导向,共同决定了当前劳动力成本的攀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向更是扑朔迷离。专家认为,从中长期看,输入性通胀因素成为中国价格调控难以左右的被动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11年CPI上涨5.5%。多位专家对今年全年的CPI涨幅的预测,都超过5%。

控物价不容松懈,稳增长面临新挑战

物价快速上涨趋势被初步遏制,但中国人民银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三季度72%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承受”,环比增加3.8个百分点。

三季度开始的高位回落,远非意味着价格调控已大功告成。无论是从保障民生的角度,还是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考虑,稳物价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要看到,宏观调控让此轮物价上涨未向恶性发展,也没有出现上一轮8.7%的峰值;但也要看到价格形势的严峻性,现在没有到政策放松的时候。”王军认为。

王军说,在价格高位回落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欧债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美国、日本等国的债务问题也非常严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再度下滑,新兴经济体被高通胀困扰。他认为,从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9月份出口数据看,同比增速明显下降,环比出现了负增长,加之人民币升值,未来出口形势可能会越来越严峻。

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正面临融资困难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困扰,刚刚发布的三季度企业家信心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回落,部分企业界人士对经济预期转向悲观,使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面临挑战。

“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将是平缓的,不会出现硬着陆,不过也要做好应对未来风险的预案。”张立群认为,货币政策要趋向稳定,更多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同时,加快改革非常关键,要在放宽市场准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专家认为,近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一项旨在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法案,虽然该法案还需经过众议院、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通过才能生效,但可能由此引发的热钱大量流入、贸易摩擦风险值得警惕。

数据和感受 差距咋就那么大?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详解物价形势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为6.1%。怎样看待当前的物价形势?如何应对物价压力、保障民生?为什么统计数据和老百姓对物价形势的感受有较大落差?记者14日就此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

最低工资应年增10%

记者:国际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稳定物价总水平也带来较大压力吧?我们该怎么来应对?

周望军:中国将长期面临输入型的压力。全世界的政府负债45万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全球GDP总和。政府债务最多的是美国,数量相当于全年的GDP,日本政府负债是它的GDP的两倍。最近,欧盟的债务危机也在不断发展。在发达经济体没有解决他们的负债问题,实行超低利率,滥发货币的情况下,全世界都面临通胀危险。

按照中央的要求,物价上涨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经济不是越高越好,物价也不是越低越好。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应对物价上涨压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应至少增长10%。此外,还要综合采取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等措施。

感受差异  事出有因

记者:猪肉等许多食品价格涨幅达到50%左右,而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才那么一点点,似乎没有反映出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生活的压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周望军:感受不一样,原因很简单。CPI分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600种以上调查商品和服务项目。老百姓感受最大的是食品涨价。食品涨价幅度肯定不止6%,其中猪肉涨了43%。老百姓几乎天天要去买菜,感受最多的是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化。其他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大家不是每天采购,就感受不到价格的变化。实际上,许多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实际上是下降的,或者涨得很慢。

只有同时购买和消费所有纳入统计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和统计局的调查种类一一对应,才会有相同的感受,但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一对应。老百姓感受的就是食品类价格涨得快。有些价格降低的,群众就感受不那么明显。比如,教育收费,大学的学杂费从2005年开始就没涨,小学的学杂费国家还给予了减免。

按收入划分物价指数

记者:很多人都希望,CPI数据能确实反映老百姓的感受,我们可不可以做些调整,让CPI数据变动与百姓的感受更接近?

周望军:不能13亿人用一个指数,要建立按收入阶层划分的物价指数,反映食品价格对最富有、中等收入、低收入阶层的影响。

要建立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不包括汽车、电脑、空调、冰箱等工业品和耐用品,把食品、公交、房租、水、电、气等每天必须发生的费用单独统计出来。如果这么算,就能更好地反映价格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了。政府发补贴,应当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依据。

现在CPI里考虑的因素太多了,CPI是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标杆性指标,比如经济过热过冷等的通胀指标,它不能完全反映居民收入支出。如果分收入阶层CPI指数和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指数都建立起来,它们反映的价格变化就能和老百姓的感受接近了。

新闻推荐

连涨四天多空心中均忐忑

股市三连阳后昨又出现四连阳,两市股指继续回升,上证指数收盘2435.61点,当日小升8.13点,成交751亿;深成指报10323.3点,涨7.54点,成交667.9亿元。市场特征为价升量缩,多头担心回调而有所缩手,而空方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