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新规全面执行影响几何?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白洁纯 刘诗平)中国银监会20日宣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已于近日正式施行。加上此前已发布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统称为贷款新规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自此开始全面实施,那么这将给整个信贷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能否有效防范风险?商业银行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严防贷款挪用 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模式在经济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相对粗放的地方,尤其是贷款支付管理较为薄弱,在实际贷款活动中存在贷款资金不按照约定用途使用的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需要进行立法加以引导和改善。
据介绍,贷款新规强化贷款用途管理,以贷款资金向交易对象支付的“受益人原则”为抓手,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
如鉴于目前实践中存在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他用途的情况,《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同时,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违规挪用。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规定,贷款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严格执行贷款面谈面签制度。
“贷款新规通过必要的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等手段,规范商业银行贷款支付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借款人资金被挪用,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位负责人表示。
防范贷款风险 提升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
业内专家指出,贷款新规强化了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动商业银行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贴近借款人实际,合理测算借款人的流动资金需求,进而确定流动资金贷款的额度和期限,防止超额授信。通过对流动资金贷款的合理测算,做到既有效满足企业正常经营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同时又有效防止因超过实际需求发放贷款而导致的贷款资金被挪用。
对于流动资金贷款的贷后管理,银监会要求贷款人应动态关注借款人经营、管理、财务及资金流向等重大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提前收贷、追加担保等有效措施防范化解贷款风险。强调贷款人应通过合理设定贷款业务品种和期限、设立专门资金回笼账户、协商签订账户管理协议等方式,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则在支付管理方面明确规定,除特殊情形外,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对象支付,即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贷款新规使得风险管控机制进一步强化,为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刹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有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利好银行业
对于贷款新规实施是否会影响银行业和借款人成本的问题,银监会表示,经过部分银行进行的实际业务测算表明,贷款新规的贷款支付管理规定能够保证借款人的正常用款需求,也能够保障贷款资金的及时有效支付,还能够降低借款人的利息支出,节约借款人的财务成本。对银行来说,可能从单笔业务上看会增加某些环节的操作成本,但实际上由于贷款挪用风险的减少,整体贷款质量会得到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益也将得到提高。
对于金融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负责人表示,它没有抬高个人获得贷款的门槛,不会影响个人贷款的申请。同时,其中提出的贷款人受托支付管理理念,已是目前银行的通行做法,不会影响到借款人的资金使用。
此外,关于“贷款人对未获批准的个人贷款申请,应告知借款人”“借款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应当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并予以公示”等条款,还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并可进一步巩固我国银行业个人贷款经营管理的良好基础,为个人贷款业务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银监会今年将把推动落实贷款新规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督促银行业树立‘实贷实付\’理念,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这位负责人说。
西南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付立春认为,贷款新规的全面执行对银行业将是一个利好。商业银行也会更规范地控制自身的风险,并有节奏地调整自身的信贷投放。
新闻推荐
人民币不是“替罪羊”,更不是“万灵药” ■ 新华社记者 钱彤 郝亚琳
越来越多的中国和世界民众发现,他们正在面对这样一种论调:尚未完全国际化的人民币这些日子确实“国际化”了。一方面,它被指摘为他国经济危机的“替罪羊”:阻碍了他国出口,影响了他国就业;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