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财经》主编胡舒立昨日辞职

兰州晚报 2009-11-10 20:51 大字

据《广州日报》报道 《财经》公关负责人张立晖9日晚在新浪微博上公布,《财经》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了辞职报告。联办经过研究,已经同意了她的请求。有消息称,胡舒立有意走进象牙塔,执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院长。记者9日从中山大学了解到,中大与胡舒立较早便有接触,双方的合作细节也已基本敲定,但详情要由胡舒立对外发布。

《财经》公关负责人张立晖9日17时44分在新浪微博上公布,《财经》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辞职报告,联办经过研究,已经同意了她的请求;联办同时也接受了副总编辑戴小京的辞职报告,同时任命杨浪为副总编辑。

11月9日面世的2009年第23期《财经》杂志仍有署名为胡舒立的评论文章,成为胡舒立作为《财经》杂志主编交出的最后一份成绩单。

而传闻已久的采编队伍集体辞职一事也得到了验证,“据我所知,同事中,副主编张进﹑张继伟﹑吴鹏,主编助理王晓冰﹑叶伟强都提交了辞呈。”执行总编王烁在自己的微博客上写道。

在下一条的微博中,张立晖称,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之职后,有意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担任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记者昨日致电中大相关负责人证实了上述说法。他说,中大与胡舒立早前就有接触,并就聘任适宜进行细致的协商,双方已草签协议(但还不是合同)。如不出意外,胡舒立将很快上任。但这位负责人介绍,因为中大与胡舒立有口头协议,合作的细节由胡对外公布,中大暂时还不能透露太多。

《财经》杂志是当前国内顶尖的财经媒体,自其1998年创刊之日起,胡舒立便为《财经》杂志主编,其职位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胡舒立一手创办了《财经》杂志,亲眼看着它长大。

11年间,《财经》杂志先后发表了“基金黑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银广夏陷阱”、“谁的鲁能”等等重大新闻报道,其报道题材和采写的深度均是让人赞叹,震撼了国内财经界和社会各界。这两年,胡舒立大力发展财经网,财经网不单纯是杂志的附属,其更有与杂志不同的采写和报道。

当天,豆瓣网上出现名为《再见,胡总编!你好,胡院长!》的文章,文中写道“从今天起,也许媒体会少了一位总编,而大学多了一位院长。业界曾经有过一丝罅隙,露出些许光亮来。现在则一切弥合,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胡舒立简历: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82年,胡舒立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邀请,在美国的访问5个月。

1992年,胡舒立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胡舒立多次刊发揭黑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延伸阅读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十一”长假之后,《财经》杂志经营团队的领军人物——总经理吴传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同时离职的还有包括副总经理张翔、傅继红,几乎全部中层管理团队,以及经营部门的60多名员工。

外界普遍猜测,胡舒立的采编团队可能会步经营团队后尘集体辞职。

《财经》三岔口“防火墙”双刃剑

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财经》杂志此次人事动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管理层和大股东对于经营收入和利润分配的意见分歧。

《财经》杂志由联办创办于1998年。一直以来,联办是其唯一股东。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财经》杂志创办之初,为了保障杂志的采编独立性,胡舒立与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波明达成了实施采编部门预算制的协议。在这一协议框架下,《财经》杂志采编团队每年将获得固定数额的经费作为采编预算,不与经营部门的业绩挂钩,也不受经营部门的影响。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在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保障了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及品质,这一富有成效的做法保证了《财经》杂志迅速取得成功。

《财经》杂志的经营性资产随后被注入上市公司财讯传媒。随着杂志影响力的上升,其经营收入也不断上升。

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财经》杂志去年包括广告、会议和发行等收入的总和达到1.7亿元,而采编部门的预算不到三分之一。

采编团队诉求

采编部门包括胡舒立在内的高层虽然获得了财讯传媒的股权激励,但是由于财讯传媒的业绩不佳,市场股价甚至低于一些管理层所获的行权价,股权激励名存实亡。

但从“联办”(中国证券设计研究中心,《财经》杂志的股东之一)的角度看,由于财讯传媒旗下刊物众多,而且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财讯传媒需要《财经》杂志的收入维持这些刊物,因而无法答应《财经》杂志采编团队的提高分配比例的要求。

由此胡舒立与吴传晖曾共同向联办高层提议,希望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改善股东结构,同时保持《财经》原有的发展方向。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胡舒立采编团队采取的另外一个对策是成立财经网,其中采编团队占据大部分股份,王波明等人虽然也有股份,但不再是大股东。“这相当于曲线MBO,此举遭到了资方的强烈反对。”知情人士表示。而《财经》杂志一位内部人士则称,《财经》此次人事震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采编的独立性原则受到了挑战。从7月份开始,“联办”对杂志采编干预开始增加。

新闻推荐

主动出击 上门服务 工行定投业务再升级

本报讯  为了方便广大投资者参与基金定投,避免把大量时间花在银行排队上,作为目前国内代销和托管基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近日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