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做好事“求表扬”是否可取

桂林晚报 2016-02-21 15:56 大字

2月16日,媒体接到一名男子电话,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媒体报道。该男子是长春市烧烤店老板张金彪,8年来捐资助学近20万元。他说,“求表扬”的目的是希望感染其他人做好事。

正方:求表扬的“好人”更真实

张金彪并没有像大多数“好人”那样保持低调,而是高调地求表扬,显得有些另类。也许有人会以“献爱心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更不是为了荣誉或奖励”为理由来质疑其动机,认为他捐款做好事是爱慕虚荣或另有所图。但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犯“道德洁癖”。不管张金彪心中有没有一些“私心杂念”,他确实献了爱心,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这一点最重要。

很多时候,做好事的人并不是道德圣人,而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面对荣誉或奖励的一些态度或许并不符合完美崇高的道德标准,但却更符合人性,更真实。

反方:“求表扬”是另一个极端

无论是“不留名”还是“求表扬”,都是一种极端思维。“不留名”是把人推上神坛;“求表扬”是把慈善功利化。且不说“求表扬”有沽名钓誉之嫌,假如被媒体大肆宣传后成了慈善名人,舆论会不会变本加厉地提出更高道德要求,甚至逼捐?

现实中,把慈善当成一门生意者大有人在。特别在慈善制度不完善的当前,“求表扬”可能成为商人最廉价的商业广告。

大肆宣传好人好事真能激发慈善积极性吗?未必。国人不乏慈善热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缺的是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以及健全、高效的慈善机制。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即使不宣传,爱心潮挡都挡不住。反之,再卖力宣传也只是打造慈善盆景而已。

点评:别用道德洁癖看“好人”

对于凡人善举,舆论不该有道德洁癖,也不该用“做好事不留名,不图任何回报”之类的言辞去赞美。要让更多的普通人乐于行善,让善心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更好地传承,舆论就应对凡人善举多些包容,即便这样的善举不符合想象中的完美模式,也应毫不犹豫地为其点赞。

一个可以比较的现成例子是,最近中国留学生董思群在澳大利亚归还了银行卡上多出来的20万澳元,不仅当地媒体大力报道,而且州长等政要也纷纷接见她,让这名留学生瞬间成为当地红人,而且还当选为“南澳留学大使”。对好人好事如此高调褒奖,和动辄质疑行善者动机不纯,哪一种方式更能推动善举,不言自明。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多吃咖喱或助防老年痴呆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爱吃咖喱的人患早老性痴呆风险更低,原因是咖喱中的关键成分姜黄素能分解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积聚,从而避免或延迟老年痴呆发病。   &nb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