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历史学者热议“莒文化”
本报记者 刘江雪
8月26日,在首度于亚洲国家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莒文化与文明起源”专题会议受到了与会学者的热议。近20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研究、解读、交流和传播莒文化,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丰硕的成果,将莒文化这张厚重而靓丽的文化名片成功推向世界。
莒地有着5000余年的文明史,有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丰厚的历史遗存。这些历经沧桑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元素让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由衷感慨:“感谢这次会议,让我听到这么多声音,认识到这么灿烂的文明。”
讨论中,对于莒文化的价值意义,专家们一致认为,莒文化不仅仅属于莒县,也不仅属于山东,更是中华民族的莒文化,是世界文明史的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负责人李伯谦深入浅出,从华夏文化重要源头的高度解读了莒文化的深刻意义。“在5500年前左右,古国阶段向王国阶段演变的过程中,出现在莒地一带,以陵阳河文化为重点的大汶口文化在这段历史中不能轻看,它以自身不同于齐文化、不同于鲁文化,包容兼并、内容丰富、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影响和带动了齐鲁文化的成长和成熟,影响了儒家文化的诞生。”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则以简洁明了的话语阐述了莒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东夷文化的代表,莒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对它的研究可以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多元体格局的融合,重新探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形成。”
本着对历史负责、更深刻挖掘整理莒文化价值的原则,莒县组建了专门研究机构——— 莒文化研究院,并投资10亿多元,先后建成了莒州博物馆、莒州文街、丽正园、鲁东南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暨陵阳河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并注重加强与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合作,共研成果。
去年出席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立于莒县陵阳街村的鲁东南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又一次为莒文化积极发声:“陵阳河文化中的20多个符号,无论是研究文字起源还是研究陶器,都有着教科书级别的分量,对它们的研究可以上升到独特地域文化的层次。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对鲁东南文化起源的一些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对莒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越是深入,就越让人感叹,曾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对中国古老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这一独特地域文化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就莒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要对地上、地下的莒文化遗址进一步加强保护保存,并争取多设立一些项目,增强各方面对莒文化的关注、整理和研究,以更多成果提升这一独特文化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文化山东增一个支撑点,添一份含金量。”
“要将文化研究从学术领域推向更多的普通人,更广泛地吸引和促使他们自觉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当中。”澳大利亚富林德斯大学教授、世界考古学大会主席克莱尔·史密斯对于这一新认知的异国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她由衷地呼吁,“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更多新媒体为平台,向周围的年轻人扩散,宣传莒文化的知识,让更多人成为热爱它的一份子,以此来增强它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招大引强提品质 安全监管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