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运河申遗成功,还需设立保护“红线”慕青

拂晓报 2014-06-27 20:11 大字

8年梦想一朝圆。6月22日,从正在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好消息,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其中包括安徽两处遗产点,分别是通济渠泗县段与淮北柳孜运河遗址。(《拂晓报》6月24日)

大运河流经千年,传承悠久,申遗成功,众望所归。据介绍,大运河通济渠宿州段共长140余公里,流经埇桥区以及灵璧、泗县,其中位于泗县境内的运河古道,由于保存完好,目前依然保存着最为完整的原始风貌。在世界遗产名录的光环下,大运河无疑为泗县乃至宿州的城市宣传和旅游推介挂上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字招牌,也为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值得警醒的是,由于过度开发或是不合理利用,世界遗产项目惨遭破坏的事例在国际和国内都曾多次发生,结果令人痛心。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的澳大利亚大堡礁,一度因游客过多,导致大量珊瑚礁自然资源惨遭破坏,最终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而在国内,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四川九寨沟等世界遗产项目也因过度开发而面临被摘牌的困境。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文化保护丝毫不比申遗轻松,甚至面临更长期的考验。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大运河申遗成功,决不意味着句号,而仅仅是一个逗号。申遗成功,对一个地区来说更多的是约束和责任,而不是竭泽而渔,焚林而田。所以,平衡好大运河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考验着一个地区发展的眼界和深度,更关系到宝贵资源的未来和传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真正平衡好大运河利用开发和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增进经济效益的同时固守文化根本,首先就要设立一道“安全红线”: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以及保护承诺等,制定出科学的保护传承规划,在专家论证、民意征询的基础上,出台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方案。然后遵循既定的“红线”制度和标准,以保护为原则,以过度利用为例外,并建立逾越红线的问责追究制,在“红线”准则下更好地展现大运河历史风姿和灿烂文化。 

新闻推荐

月日上午以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卫生高级顾问先生为团长

7月7日上午,以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卫生高级顾问BenedictDavid先生为团长的世界卫生组织访问团来我县考察基层医改工作,对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进行独立评估。省卫生厅副厅长武琼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