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异乡放歌多彩嘹亮

黄山晨刊 2014-01-03 22:24 大字

□ 记者 王玲琳

黄山市是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目前共有3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超过3000人。他们当中大部分生活在黄山市的深山农村。近年来,黄山市各级部门结合民族工作特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进的和谐大团结局面。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歙县上丰乡溪源村,刚到村口,就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唱歌的是该村32岁的彝族妇女陆春兰,她正在自己的养猪场一边喂猪、一边唱歌。陆春兰是上丰乡少数民族妇女创业的一个“典型”。

歙县民宗局局长孙有乐介绍说,该县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项目技术帮扶方式,吸引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到各种经济体中,走共同致富的发展道路。

据介绍,近年来,该县上丰乡的少数民族人员不断增多,共有苗、彝、瑶、壮、土家等13个少数民族。如何为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筑得好巢、引凤长栖,被列入了当地党委、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

2001年,陆春兰刚刚嫁到溪源村时,家里土地很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在当地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支持下,陆春兰夫妇办起了养猪场,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陆春兰家已经盖上小楼房,她本人还带头在村里成立了少数民族茶叶经济合作社,专门为村里的妇女提供产业化服务。2013年,参加茶叶经济合作社的少数民族家庭茶叶单项收入少的达到七八千元,多的则达到3万多元。陆春兰也因出色的表现,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并被群众选为乡人大代表和村里的后备干部。

上丰乡党委书记叶永忠说,该乡还对少数民族扶贫工作进行了创新,不仅加强了科技帮扶,还积极组织劳动技能培训,让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近日,记者来到黟县洪星乡红光村金元木竹制品厂,车间里机声隆隆,几十名工人正在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上忙碌,一堆堆准备出口澳大利亚的产品排放得整整齐齐。在该厂工作的苗族女工余秀芝开心地对记者说,工厂里工资待遇好,老总对她们这些外来媳妇也关心,感觉比在一般工厂打工好多了。

余秀芝口中的“老总”是1992年从贵州嫁到红光村的布依族妇女金玉琴。

金玉琴说,自己刚嫁过来不久,就得到了各级政府关心,和丈夫一起在市、县民族工作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少数民族个体企业。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她家从最初的家庭式作坊已逐渐发展为如今拥有100多台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黟县将金玉琴的企业纳入少数民族扶持发展项目库加以扶持。如今,该厂的厂房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200多万元,3年纳税达到100多万元。

2011年,金玉琴又带头创办了黟县金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附近的各族妇女建立油茶种植基地的同时发展养殖业。

现在她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林业基地、木材加工、生态种养殖为一体的全市重点少数民族企业。企业发展的同时,金玉琴还不忘主动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到工厂和农场干活,并在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周边少数民族群众以支持,带动他们共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领头羊”。

记者了解到,如今黟县的洪星乡、歙县的上丰乡已被誉为安徽省少数民族工作中的“一枝花”,而这些乡村的少数民族群众,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市民委主任吴建平说,这些年来,黄山市财政共投入少数民族扶持发展资金100万余元,扶持了少数民族种植和养殖项目70个,救助少数民族特困户30余户,实施了少数民族自然村文化公益性项目1个、少数民族自然村饮水工程1个、清真饭店改造工程1个,扶持少数民族加工企业1家,使全市部分农村少数民族户基本摆脱了贫困。

此外,黄山市还组织了各种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班,培训少数民族人员1000余人次,帮助农村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养猪、养鸡、种菊花、种茶叶、工业加工等劳动技能,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他们到当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走上了致富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扶贫解困的力度,逐步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做大做强一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项目,最大限度地吸纳城乡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吴建平说。

新闻推荐

引言杨福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

引言:杨福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