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如水一样透明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满怀真诚地向广大读者端出了一份唯美、优雅而温暖的精神大餐,那就是近期上市的《黄鸡白酒》。
《黄鸡白酒》一书收录了迟子建近两三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5部,均为首次出版。这些小说依然体现了迟子建温柔纤细和沉静内敛的女性特质,讲述的是一个个世俗而素朴、苍凉而温暖的感人故事……这部小说集,旨在为市井人物做传,写平凡生活、写平凡人物,并没有哗众取宠的大悬念、大离奇、大落差、大波澜,而是娓娓道来,细细叙说,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充满着温婉的味道。在当今文坛之中,迟子建仍是这样一位作家,她坚持写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世俗中的小事情,平淡如水的文字中透着苍凉,也裹着温情。
故事
“父亲让我明白了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迟子建出生在一个东北小村庄里,出生那天正值1964年元宵节,所以乳名被唤作“迎灯”。父亲迟泽凤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好诗文,因对三国时代曹植名篇《洛神赋》喜欢之至,而曹植又名曹子建,因此给她取名“迟子建”。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拿着红纸到她家叫迟老师给写对联。“我依然记得红纸上墨汁泻下来的感觉,父亲让我明白了小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1981年高考,平常被语文老师誉为“很有前途”的迟子建作文“跑题”。“40分的作文题就得了5分,分数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后来,她只上了专科线,进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这反倒成就了我。那里很清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幻想,充足的时间阅读。”1983年开始写作,并向杂志投稿。迟子建感恩于“还没怎么感受到挫败,处女作就已在《北方文学》上发表,编辑是在自然来稿里把我的稿子挑出来的”。第一份稿费,她拿去给父亲买了瓶他喜欢的“竹叶青”酒。
师范临毕业前的数个夜晚,她躲在自习教室里写《北极村的童话》。“现在我都记得那种感觉,很温暖,很幸福。”1986年1月,《北极村的童话》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成功和后来的运气。”但遗憾的是,1月6日,也许就在这期《人民文学》邮寄往黑龙江的途中,父亲因脑溢血猝然辞世。“他最终没有看到。如果能看到,他会很高兴的。他是如此喜爱文学。”二十多年后提起,哀伤让迟子建哽咽。“那一期杂志的封面,被我的泪水浸透了。”现在,她每年过节都会到父亲坟头,给父亲敬一杯酒,和他说说话。偶尔还会告诉父亲,今年的酒和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风格
心存爱意与温情
迟子建说,温暖和诗意,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审美的追求,但很奇怪的,有些人谈起诗意似乎会嗤之以鼻,谈起温暖就以为它与深刻背道而驰。其实,没有抒写苦难,诗意怎么会呈现?没有描写人性的丑陋和寒凉,温暖何来?我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恒定的美学追求,也是一个作家有信仰的表现。在这个时代,我想还是遵守我自己对文学的价值判断。那你说什么样是好的文学,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绝不会有统一的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好。只是不要吃白菜的人,一定要把萝卜说成毒药;喜好萝卜的人,不要将白菜贬得一无是处。不过在我的心目当中,对好小说坏小说还是有我自己的判断标准。
迟子建曾坦言:“我觉得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是啊,对迟子建而言,内心的“清寂感”带给她的不会是孤独、迷失,而是信仰、坚守和温情,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美好和快乐,有时忧伤得让人心碎。而往往不经意间,作者不吝慈悲地给予世人光明的未来,给人以生的坚定的希望,则处处环绕着温情。这也许就是作为女性作家的她,所秉持的一种人文精神和温暖情怀,使她具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张扬,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最终,是温情的力量成就一个为人真挚淡定,为文也纯净从容的迟子建。
迟子建一贯坚持文学的本真,坚持纯粹的写作,坚持自己的信仰,她是一位为我们当今文学时代持一盏素朴而温暖之灯的女人。持这样一盏文学之灯的人,往往心里是澄净的、透彻的、美丽的,当然,她所讲述的故事自然是疏朗的、温馨的、阳光的,读来,竟有一股细细的暖流在你心间泛起、荡漾……那不正是人们内心所企盼的人性的美好与温情吗?一个能写出温暖文字的人,必然是心存爱意与温情的。正如迟子建所言:“人肯定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感,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苍凉的世界上多给自己和他人一点温暖。在离去的时候,心里不至于后悔来到这个苍凉的世上一回。”说得真好!人人要是给自己和别人多留一点温暖,世界岂不是处处春暖花开、安然祥和一般,那该多好、多美呀!于是,当我们细细捧读《黄鸡白酒》这部作品的时候,温暖往往隐匿在了那苍凉的文字之中,文字也就变得如轻盈灵动的甘泉一般隽永而优雅,让人耳目一新,心头一爽,绝不失望。诚如苏童所言:“迟子建的每一部小说都不会让人失望”,《黄鸡白酒》也不例外,她不仅不会令读者失望,读罢,总有一种温情的东西在你心中悄然涌动,轻轻撩拨着你的心弦,并使你的心灵世界静谧富有而不浮躁乏味。
说法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以文学类书籍来说,无论是国外大文豪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抑或是鲁迅、郁达夫、柔石、老舍、巴金、沈从文、萧红等文坛先驱的作品,都备受冷落。不要说普通读者,在对文科生的阅读调查中,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原文的比例并不乐观,有的学生只读缩编本,或者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情节,而学生们对近些年涌现的一些畅销书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这实在是悲哀!
经典书是书中的“奢侈品”,每一个品牌都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是书中的黄金宝石,值得珍藏。不读经典,读书的品位不知不觉地就降低了。
新书固然有好的,但大多数新书还是要经过时间的验证,才能判断它的价值。如果只读新书,不读老书,只读畅销书,不读经典书,读书的营养肯定缺失,会造成精神上的“缺钙”。其实不是新的就是好的,也不是旧的就是过时的,经典才是真正的时髦。
“网络时代很多青年不看书了,即使看也多是在网络或者手机上。对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迟子建表示,一方面,就内容而言,希望青年人多看经典名著,这些书籍历经岁月淘洗,可谓是“书中的黄金宝石”,对青年人是很好的滋养,而与之相反,“畅销书榜”水分含量较多,如果一味沉溺畅销书,很可能“营养不良”。另外,就阅读载体而言,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读书也是可以的,一样可以读到经典名著,阅读内容不应该因为载体发生改变而改变。
对于那些爱好写作,有志于成为写作者的青年朋友而言,迟子建建议,“只要你手中有一支笔,有这份情怀,每个人都可以是写作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素描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80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四卷以及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
新闻推荐
治疗中的波特轮椅上的波特外出旅行遭蚊虫叮咬相当常见。不过娜塔莎·波特在澳大利亚打工度假期间的经历却让人毛骨悚然。她因被蚊子叮咬引发急性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