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系作者提供黄鸡白酒迟子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年月版
照片系作者提供 《黄鸡白酒》迟子建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版
作者以温柔纤细和沉静内敛的女性特质,讲述的是一个个世俗而素朴、
苍凉而温暖的市井故事
探求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心的变迁,人与城之间日渐深刻的疏离感
于艰难生存中秉持一抹温情亮色,于变幻无常中秉持一缕人性光芒
在迟子建笔下,“黄鸡白酒”是一家小酒馆,和任何城市里藏于深巷的小排档一样,它有一个富于人间烟火气息的名字。尤其在哈尔滨这样冬季极寒的地方,这样一个酒馆对当地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温暖的馈赠。通常是午后四点钟,年逾九十高龄的春婆婆会来到玉门街“黄鸡白酒”酒馆,边吃豆子边喝烧酒。这位春婆婆便是迟子建近期出版的小说集《黄鸡白酒》中的人物。
《黄鸡白酒》收录了迟子建近两三年创作的五部中、短篇小说,均为首次出版。这些小说依然体现了作者温柔纤细和沉静内敛的女性特质,讲述的是一个个世俗而素朴、苍凉而温暖的市井故事,小市民的小算计、小满足、小情调和小幽默,却蕴含着温情的力量。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在探求人与城市的关系,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心的变迁,人与城之间日渐深刻的疏离感。
《汉书·艺文志》中对小说的定位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尽管那时的“小说”跟现在作为独立文体的小说在内涵外延上都有颇大的区别,但“街谈巷语”却的确切中迟子建这部小说的肯綮。作者在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时称:“玉门街一带住的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我常见拉货的三轮车在春日的泥泞里跋涉,常见挎着保暖箱在风雪中仄着身子卖包子的人。老人们在夏日时,喜欢坐在挂有‘古树名木\’标牌的老榆树下,温暖地打盹。”正是这类看似寻常的市井人物的生存细节,成就了迟子建的写作。
迟子建曾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她父亲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字子建),就给她取名“子建”。正如名字所寄托的那样,她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是富于才华和持续创造力的一个。虽然几乎将国内小说散文的奖项获了个遍,但她保持着意外的谦逊和低调,坚持文学的本真,坚持纯粹的写作,坚持自己的信仰,像一个修行人一样心怀深山古刹的清寂感,提着文学这盏灯,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
迟子建感叹:“人这一生啊,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寒凉时刻。好在有‘黄鸡白酒\’这样的地方,有来自民间的温暖和那一杯杯热酒,无言地与我们相伴。”于艰难生存中秉持一抹温情亮色,于变幻无常中秉持一缕人性光芒。这或许就是文学能给予人们的最大慰藉。
迟子建:我相信甘肃作家中会出大家的
晨报:你之前写过许多农村题材的小说,而此次《黄鸡白酒》以城市为背景。这样的变化,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迟子建:其实我的小说,并不都是乡村题材。比如我很早就写了都市题材的长篇《晨钟响彻黄昏》,之后又有《伪满洲国》《白雪乌鸦》两部长篇,都是与城市有关的。而在《黄鸡白酒》前,我同样写哈尔滨的中篇还有《起舞》。
晨报:在小说中你将主人公安排成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太婆,是不是因为只有这个岁数的人身上才能沉淀一个城市的记忆?
迟子建:《黄鸡白酒》的背景是哈尔滨,我就在小说所描写的街区生活了七八年,而且“分户供暖”引发的供暖纠纷,也是我亲历的。我把故事放在一个老人身上,是因为在那一带,确实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她常捡些易拉罐、废纸盒之类可以卖的废品,她的生活想必是艰辛的,可她脸上的神色却是怡然自得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写这部小说时,她就成了小说的主角。她每天坐的黄鸡白酒那样的小酒馆,我也熟悉。而这样的老人身上,确如你所说,积淀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比较容易展开故事。
晨报:批评家谢有顺认为你的创作是“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你在写作中是如何把握“不绝望”这一界限?你如何看一些充满“绝望”的作品?
迟子建:我曾说过:“人肯定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感,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苍凉的世界上多给自己和他人一点温暖。”我对人性还是有期望值的。所谓不绝望,是相对而言的。
晨报:评论界习惯将作家划分为某一类型,比如以题材分为都市写作或乡村写作。你介意这样的划分吗?你属于哪一类型?
迟子建:批评家的划分方式也许过于简单了,这与阶级划分有什么区别呢。好作家既可写乡村,也可写都市。像王安忆,既有《长恨歌》,也有《小鲍庄》。其实,都市小说并不都是高档商场、咖啡店、高架桥这些很概念的场所,这是浮在表层的东西;乡村也是一样,田园风光中一样有罪恶。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人性又是复杂的。我想不管多么辉煌的殿堂,一旦有意识地钻进去,就等于进了牢笼。
晨报:你阅读关注的甘肃作家有哪些?对甘肃文学创作有什么建议?
迟子建:经济发达,文学未必发达;经济不发达,文学倒有可能发达。甘肃在西北,我一直觉得这会是出大作品的地方。我熟悉的甘肃作家不多,早年读过邵振国、雷建政的小说,近些年也看了雪漠、叶舟、娜夜等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我相信这片土地会出大家。
本报记者 张海龙
迟子建 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八十余部单行本。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
新闻推荐
王飞腾“南极日记” 11月29日 培训野外活动技能,收获颇丰
本报讯(记者武永明)目前仍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中科院寒旱所副研究员王飞腾接受此次南极科考野外技能培训,自感收获颇丰。 11月29日,星期五,晴转阴,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