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松走进汶理茂媒体采访团走进茂县一股浓
□本报记者 陈松
9月23日,“走进汶理茂”媒体采访团走进茂县,一股浓郁的羌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灾区发展振兴中,茂县挖掘、保护、弘扬羌族文化,巧打羌民族“文化牌”助推茂县旅游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羌文化吸引山外客
茂县甘青村白石羌寨人流如织。“听说白石羌寨羌文化风情独特,专程来旅游观光。”澳大利亚小伙乔治一边说一边忙着拍照。举目四望,座座羌族风格农居沿山而建,高低错落。广场上羌族文化传承人释比在白石塔前唱起祈福歌,为游客祈祷祝福。不少观光客正精心挑选羌绣。村民尤颂芝正出售自己绣制的绣品,她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双羌绣鞋垫,能卖10元,每月仅出售绣品就能挣1500元。一旁的村支书文树元接过话头:“汶川特大地震前,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全村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现在靠发展旅游业,收入已跨过万元大关。”
“白石羌寨是茂县以羌文化魅力带动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茂县县委书记高加军告诉记者,灾后恢复重建中,茂县从规划开始就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羌文化精品景点打造相结合,精心规划实施了村庄重建,在充分保留羌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运用羌族主要文化元素,对九环沿线各村寨进行风貌塑造,全面完善配套旅游设施,建起200公里的羌文化旅游景观长廊,成功打造了坪头、牟托、甘青等10个精品旅游村寨。2010年5月,以精品旅游村寨为核心的羌乡古寨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景区。
在太平乡杨柳村,羌族村民穿着鲜艳的羌族服饰迎接远方客人。村民们的穿戴多姿多彩,至少有10种以上的不同服装,让人赏心悦目。大家刚品过甘甜的咂酒,又跳起欢快的萨朗舞。杨柳村村支书杨长青说:“这是欢庆丰收时的舞蹈,表达出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随后,几名村民唱起多声部民歌,悠扬的歌声在大山中回荡。“我们原汁原味的羌文化吸引了很多山外客人。每到大假期间,每天都有上千人到杨柳村来。”杨长青说。
非遗文化大放异彩
高加军介绍,除具有浓郁羌族风格的村落硬件外,生活居住在景区的群众完整地保留了羌族语言、服饰和歌舞,“在旅游开发中,我们注重挖掘、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文化打造成羌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让游人流连忘返。目前,茂县已申报成功瓦尔俄足(羌族妇女节)、羌年、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羌戈大战、释比古唱经等11个省级非遗项目以及县级非遗项目134项。“这些非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大放异彩。”
目前,茂县正全力推进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羌民族文化走廊、羌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该县正在建设的古羌城,作为羌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基地,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投资12亿多元,其中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族非遗传习中心、神庙、祭祀广场、演艺中心等大批具有羌文化典型特征的亮点共同构成“古羌城”的中心发展区域。
将全县10个少数民族保护村落及九环沿线的民居打造作为 “羌城”外围环境营造,“最终建成集文化传承保护、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游乐观光为一体的羌文化浓缩展示地和人文景区,以此推动茂县旅游发展,形成灾区发展振兴的可持续性。”茂县县长唐远益说。
通过巧打羌民族 “文化牌”,茂县旅游产业发展如虎添翼,上半年该县旅游收入达1.4亿元,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新闻推荐
本刊讯(记者宋成均)11月3日,“竹海大讲堂”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台港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古远清教授来长宁县开展《台湾当下文化与政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