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弃矿山 今朝“金山银山” 探访资中县启动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项目
即将上市
蓄水池
◇何晓东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瑶慧 文/图
12月9日,记者在资中县鱼溪镇光明村2组看到,一处近一亩坡地用石砌堡坎切分成梯土,一垄垄油菜汲取朝露,长得郁郁葱葱。
“去年,这片地收获生姜1000斤左右,利润上万元。”村民刘兴林说:“今年种些油菜,来年都不用买油了。”
这是资中县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利用的一个缩影。
工矿厂房变废弃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四川各地拉开大幕。
资中县因煤、天然气、砂金、耐火黏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成为当时四川省“三线”建设地区之一,先后内迁和新建了一批机械制造和油气化工企业,为国家战略后方工业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配件材料。
在时代变迁的长河里,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策调整等因素,资中县境内逐渐关停了一批工矿企业,以往矿山开采留下的一地矿坑、矿渣、尾矿堆积和“三线”建设时代遗留下的工矿厂房、残垣断壁便遗留在此。
“很多工矿地块土壤土质遭到破坏,加上年代久远,要么复垦义务人已经灭失,要么复垦义务人追溯困难,部分土地荒废至今,形成工矿废弃地。”资中县自然和规划局项目负责人吴峰告诉记者。
“地里都是石块、矿渣,长年累月土地质量都不行了,根本没有老百姓愿意去开荒。”资中县鱼溪镇光明村1组组长陈文路指着如今小轿车都能开上山的便民路,“不要说硬化路,原来连路都没有,满山荒草杂石,这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
在双河镇、铁佛镇和兴隆街镇(现已并入新桥镇),都面临着与鱼溪镇相同的历史遗留问题。
复垦修复还地于民
粮食是民生之本,耕地是“红线”。
2012年,内江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市。
资中县结合县情实际,及时编制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经调查统计,可复垦地块有928个,总规模达15500亩。2016年,编制了《双河镇、鱼溪镇等4个镇7个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复垦规模3600亩,计划总投资1.18亿元,于2018年正式启动鱼溪镇和原兴隆街镇2个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一期)。
进入光明村,记者看到,石坎固定起的五层梯状梯土,一角还堆放着少许地里翻挑出来的杂石,另一边几块复垦出来的土地已经种上了油菜,“今年实施的复垦项目还在验收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复垦土地利用效率,鼓励老百姓自种一些农作物。”吴峰说。
由于受挖损、压占、矿渣杂石、植被破坏等影响,复垦区大多土层较薄,且土壤肥力低,“复垦的第一步就是不断翻土,清理杂石,第二步就要增加土壤厚度,让耕地厚度60厘米左右,耕作层30厘米左右,同时通过秸秆还田等生物措施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地力等级。”
吴峰指着一口100立方米的崭新蓄水池和上坡路一通到山顶的便民道说:“考虑到后续方便村民种植,我们试点项目都配套了蓄水池、沟渠、生产便民道、石埂等基础设施,蓄水池的选址通过广泛听取当地村民意见确定,便民道根据村民需求配套1米、2米、3米规格,一切以方便群众农事生产为前提。”
据介绍,复垦后的土地,由县农业农村局检测土壤后出具《土壤质量评价报告》,委托专业环境检测机构检测出具《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报告》,并上报四川省国土整治中心,再检测出具《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报告》后,复垦后的土地才可移交给当地镇党委政府,按权属划给村集体分配使用。
继续往前走,记者看到已经复垦移交的梯土里,种上了各种果蔬。“这是我们村集体2019年按200元每亩流转出去的80亩地,业主种植了血橙、耙耙柑、爱媛38号,流转费根据各小组土地权属比例进行分配,农忙时村民也可以去打打工。”陈文路介绍。
据了解,自试点项目启动建设以来,资中县已经完成鱼溪镇、双河镇等4个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复垦地块122个,规模1800亩(其中新增耕地980亩,林地800亩,其他农用地20亩),完成投资5000万元。配套建设蓄水池51口、沟渠7986米、生产便民道13216米。
吴峰告诉记者,资中县将适时启动双河镇和铁佛镇3个复垦利用项目试点,同时做好复垦复绿后的土地利用情况监管,杜绝复垦土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等情况。
新闻推荐
资中血橙即将上市泰国会场(王位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周瑶慧)11月30日,“资中血橙走进泰国”推介活动成功举行。活动采取“线上...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