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万仞宫墙”
□汪古翔
资阳城里的市民每每经过健康路现大北街派出所外,都自觉不自觉地要抬头仰望那一堵照壁,欣赏那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万仞宫墙”。对于日新月异、青春焕发的资阳城来说,这一古迹着实惹人注目,千百年来不知重叠了历代多少资阳人的目光。但多数市民尤其是新生代,可能不太了解这一孤零零的“万仞宫墙”是什么来历、表达个什么意思,因此有必要细说一下。
要说这“万仞宫墙”,得先简单说说这座城、这条街。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古资中县起至今,资阳设县建城已经有2155年历史了,其后,城市几度兴废,但城址都在沱江与九曲河相交的这片冲积坝上。从明成化二十一年重建资阳城墙后,基本奠定了以后资阳城市格局。城墙圈定的地块就是今天资阳市民说的“一环路”之内,民国时期《中央日报》记者的表述为“通城三里,围城九里三分”。那时全城总共14街9巷,真可谓弹丸小镇。
从和平路中段今天雁江区妇幼保健院到桥亭子街那条小街,现在叫健康路,街名源于那里有一座保一方百姓健康的资阳县人民医院(现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这条街的古街名最早曾经叫育贤街——培育贤才也;后来把大东街的古街名移植过来,叫宣化街——宣传教化也。在一度号称“九宫十八庙”的资阳城里,这里从东到西分别有城隍庙、文昌庙、文庙、学政、副学、土主庙、圣禅寺等庙观和机构,文昌庙供奉的是专管科举功名的神,学政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门,文庙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原来,这就是古代资阳的“文化教育一条街”!
大家知道,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圣,孔子去世后,全国各地都建有祭祀他的祠庙。但早期大都是地方自发行为,到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下诏规定,全国州县级以上城市都必须立孔庙以致祭,于是才有后来“凡设州县城处皆有孔庙”的局面。资阳文庙建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最初直接叫孔庙,北宋景祐四年(1034年)改称文庙。
唐太宗下诏之后,不仅全国文庙蔚然兴起,而且统一了规类和建制。这也是今天大家看到天下文庙均千庙一面、大同小异之故。资阳文庙在类别上属于“学庙”类,也就兼有祭祀和学校功能的地方。按县一级文庙规格,为三进院落,从万仞宫墙至大成门为第一进,大成门至大成殿为第二进,大成殿至崇圣祠为第三进。为示尊崇,天下文庙皆坐北朝南,面南而居。因此我们今天见到的这堵“万仞宫墙”就是资阳文庙的南照壁!由万仞宫墙进入后便是第一进院落,院内包括泮池、棂星门、戟门,再往里走,直至见到至圣先师的尊颜。天下文庙,大都是这种“标配”。
这“万仞宫墙”也是“标配”之一,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文庙都会看得到这四字儿。“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表长度的量词,一仞约相当于今天的七八尺,万仞当然不是实指有七八万尺高,而是虚指其非常高。这中间有典故,有人说孔子的弟子子贡比孔子更贤明,这可把子贡吓慌了,子贡说:“如果把学问比作围墙,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而老师(孔子)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后人就以此典故把孔子高深渊博的学问比作“万仞宫墙”,后世儒家弟子都只能虔诚地仰视这堵危乎高哉的高墙。像山东曲阜孔庙这文庙之宗,“万仞宫墙”系乾隆皇帝御笔书写,庄重荣耀至极。资阳文庙“万仞宫墙”四字未见落款,不知出于哪位大师之手,1993年版《资阳县志》载系“外来拓刻”,当是借用名家墨宝。
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有些州县文庙早已倾颓、拆除。解放后,资阳文庙拆建成了资阳县公安局机关,唯余这一面宫墙在此孤独地见证和述说着资阳文教昔日的荣光!一代仕子的精神寄托之所最终以一个缥缈的符号化作了资阳人的文化记忆。也有不少地方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如我们相邻的资中文庙、富顺文庙以及号称“甲西川”的德阳文庙等,而今已然成了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打卡地”。
资阳民间曾经有一种说法:一旦科举考试出了状元,这一堵“万仞宫墙”就要打开,1800多年来,这堵万仞宫墙巍然屹立、固若金汤,这是对资阳学子的羞辱。这种说法实在是没理解到这堵宫墙的真实象征寓意。作为明清两代543年只出了两个状元的四川来说,这也典型而充分地反映出了科举荒漠地区的平民急功近利的心态。隔壁资中县出过状元,文庙宫墙依在。江浙文化教育繁盛之乡,很多州县,那时隔几届科考就出一个状元,他们的“万仞宫墙”岂不早已打穿成蜂窝眼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好在这一堵宫墙坚强挺立,得以见证今天作为文化昌明之区的资阳的教育盛况。通过广大资阳师生的拼搏奋进,无数学子仰望宫墙,跃过龙门,登堂入室,如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全国全世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为传播人类文明贡献资阳力量。这,也算是后之学子没有辜负古圣先贤的殷殷希望。
新闻推荐
资中县向在外务工人员赠送家乡特产记住乡愁,邮寄家乡特产 情满旅途,致以真“橙”祝福
送血橙给离乡返工人员花生酥、麻饼等“家乡味”打包装车(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小琴)2月22日,共青团资中县委通过整合社会爱...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