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水县的遗迹和传说

内江日报 2020-11-14 00:35 大字

曾环绕古龙水县城的龙水河

旧龙水县,在四川资中县(古称资州)西南约七十公里处。置于隋朝,废于南宋,设县长达620多年时间。县城位于今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河中游、龙水村一带。至今保存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龙水县城遗址、苌弘洞石刻摩崖造像、龙水大佛、半月山大佛造像等大量珍贵的古迹,流传着孔子之师苌弘的民间故事。2007年7月,龙水县城遗址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国英 文/图

龙水县的历史

龙水县因以县西北“有溪曲绕城如龙故名”,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从盘石县(资中北周时县名)分离出来。北宋宣和二年(1120)改龙水县为资川县,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改名龙川县,后又复名龙水县。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龙水县因战乱废。设县时间长达625年。

龙水县被拆后,历史上改称龙水乡,清代划入龙结镇、龙结乡,今为发轮镇龙水村。其县城模样今天难以知道,但至今地面上还有古城墙遗址,有古时的水井、码头。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石缸、石臼、陶罐、筒瓦、瓷碗、布纹瓦、街面石等许多出土文物。

龙水县被拆至今已770余年,现存的文物古迹不多见了。笔者从资中旧州志即《资州直隶州志》《资中县续修资州志》等方志文献记载中了解,自古以来,原龙水县境内有过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

“龙水社学,旧在龙水县”;“《续古今记》龙水县有昭烈皇帝碑,形如方柱,顶如蓬壶。文剥落三分之一,绍兴丙寅孙元济榻,今佚”;“龙水县龙潭记碑,在龙结乡,行书今存。将仕郎守县兼主薄……嘉祐八年九月十五日记,陵阳进士牟天益书,将仕郎试秘书夹江县令范亦颜囗囗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龙水书院碑记,龙水书院,范祖禹设,《舆地纪胜》祖禹治平元年宰龙水,绘像于龙水县学碑,清末尚存”;“范太史祠堂及家传碑,在龙水县,见《舆地纪胜》,今无可考”;“龙洞观碑记,在龙结乡,行书今存……华阳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岁次乙未正月十五”;“苌弘洞古碑,赵宋石刻,今存。原文:吾州统县四,独龙水县为小邑……宋政和六年正月望日资中赵宗尧题”;“书洞,在龙结乡,洞门左右镌有书岩二字,旧传为宋赵逵(资中籍状元)隐居处,对岸有龙洞井,经年不涸,谓赵曾接竹引此水以炊食”;“龙水废县石刻,龙水废县北岸刻有‘清凉泉’三字,隶书末署南宋绍兴丙子(二十六年即1156年)秋王季文书,又有溥尉毛熅谟诏令梅修周囗圆寂寺礼会壹题字楷书,字大如碗端楷遒劲,今俱存”;“道胜亭,在龙水县给事中,孙抃有题龙水县钱氏道胜亭诗,范公囗及钱明逸、梅尧臣(安徽宣城人,“宋诗的开山鼻祖”)皆有诗,尧臣诗云:龙川旧山下,高卧一儒生。有室罗经史,无心系组缨;又宋敏求题道胜亭诗有:左川风俗美,资中亭上人。均见《舆地纪胜》”;“龙川崖壁题名原文:龙川邑小,而江水环秀,距邑不三里曰灵岩又其杰出者,端平乙未夏五月十有八日东川抚属古渝李粹甫来酬供于此,邑令眉山孙子山警曹巫山冯亨叔相与访古灵湫,载酒酌其上,午暑方劇,树林阴翳,岩气袭人,恍若此身在冰壶,不知人间炎热之苦,竟日徜徉舆殊未竟而景已晡矣,遂拂翠岩而书以纪岁月。按乙未为端平二年”;“龙洞壁诗,在龙结乡龙洞观,行书今存……”

古代龙水县境内及附近还有许多的寺庙、石桥等古迹:如龙吟亭、道胜亭(建于龙水废县北郊清凉山上)、五龙寺(在龙水废县东里许,始建年代不详)、寨子寺(明万历年间建)、圣灯寺(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始建年代不详)、宝华寺(明成化间建,上倚玉京山,下临犀牛沱)、高坪寺(明万历时建)、黑脸观音寺(始建年代不详)、云台寺(寺踞云台山顶,为仁寿交界处,上有天池二四时不涸,林水幽深,禅房曲折,为此寺梵刹之冠,始建年代不详)、张家寺(又名常乐寺,清康熙初僧永传建)、圣水寺(岩上有巨池,水极莹洁,大旱不涸。清嘉庆五年教匪之乱土人作寨,其上楼堡巍峨,为诸寨之冠)、佛耳岩寺(古刹也,在配龙乡,岩壁刻石佛像,具体建造年代不详)、罗泉寺(明洪武时建)、川主庙(古迴龙寺,明成化时建)、石柱庙(明崇祯时建)、朝阳寺(乃前明古刹,清初重修)、天池寺(明建,山景清幽足供游眺)、玉皇庙(明建,清于荆棘中寻出神像,宝珞庄严,金容灿烂,祈祷甚灵)、东津寺(始建于唐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苌弘洞、仙人洞、穿山洞、香泉洞、月仙洞、龙水桥、四眼桥(在州西一百四十里)、宝华桥(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宝华场外)、凃家坝桥、龙结桥、观音滩桥、鱼龙桥、张家桥、子来桥、余家桥、崇宁碑等。

今天从方志记载和现存的名胜古迹中,仍然可以了解数百年前龙水县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状况。

苌弘洞和龙水大佛

苌弘洞古时又称“书岩洞”,位于龙水县城东南约80米,是一个依山而立深约15米、高近6米、宽25米的天然石洞。《资县志》(明)、《四川通志》(清)、《资州直隶州志》等载,在龙水村的书岩洞,有“苌弘旧迹,相传为周大夫苌弘读书处”。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载“苌宏洞在州西发轮乡,相传周大夫苌宏读书处。洞深数十丈,高三四尺,其下即龙潭,中有龙神,祷雨□应。洞外碑长丈余,字多剥落,难辨识,崖上有龙水县龙潭碑记,云在宋龙水县北二里。”

苌弘洞下面即为龙潭,古时又称“龙洞”,“洞前方建有龙洞观,竖丈余高石碑,字多剥落难辨识,其遗址尚存”。民间传为孔子拜师的地方,旧时洞口前并排直立着三块大石碑,中间一块书有“孔子拜苌弘于此”字,这种传说虽有些附会,不一定可信,但大量国史方志记载苌弘为资中人是确信不疑的。

“苌弘洞”洞口两壁上有不少凿于唐代的石刻摩崖造像,还有北宋嘉佑八年(1063)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的《龙水县龙潭记碑》(行书)和华阴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1113)建《龙洞观记碑》。《龙水县龙潭记碑》记载:“……时以嘉佑八年九月十五日记。陵阳进士牟天益书,将士郎试秘书夹江县令范亦颜、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洞顶壁上刻有“苌弘洞”三个大字,即史书上称为的《苌弘洞古碑》,碑文系北宋政和六年(1116)正月望日(正月十五)资中赵宗尧所题。

此外,“苌弘洞”还有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石刻题记:“积雨新霁,灏爽澄空,寓意探幽,人生行乐殊不易得。县令任圣用挚乡人浦君勉、杨述美,洎邑士张和叔饮于龙吟亭……且移居罇潭上,醉欢歌笑,见月乃归。”另有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石刻题记:“资川(龙水)邑小,而江水环秀,距邑不三里曰灵岩,又其杰出者。端平乙末夏,五月十有八日,东川抚属古渝李粹甫酬供于此,邑令眉山孙子山、警曹巫山冯享叔相与访古灵湫,载酒酌其上。午暑方剧,树林阴翳,岩气袭人,恍若此身在冰壶,不知人间炎热之苦……”至今其石刻文字多剥落,少数可辨。

龙水大佛位于距苌弘洞半里许山崖上,始凿于唐代,宋哲宗绍圣年(1094-1098)时辅修,石龛高8.4米,宽7.1米,进深4.8米。龛内大佛高7.5米,肩宽5.2米,善迦趺坐,佛两侧上方各有一尊造像,左上还另有菩萨一尊,造像极为精美,形象逼真,龛内壁有“宋绍圣年时补修”题记,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从苌弘洞和龙水大佛的石刻题记,可想而知古时的龙水县不仅有许多的名胜古迹,而且有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所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参现游览。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祖禹任过龙水县令,并设龙水书院,大兴教育。“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的现代主义诗人梅尧臣,也曾从千里之遥的安徽宣城来到龙水县访古寻幽,并为道胜亭题诗。南宋状元赵逵也将苌弘洞作为隐居处,这皆因苌弘生长生活于兹,而成为他们慕名而来的缘故吧!

“苌弘洞”和龙水大佛等摩崖石刻造像,于1988年12月经资中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龙水县令范祖禹

著名历史学家范祖禹,华阳人,进士,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任资州龙水县令时,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劝民耕作,为人宽厚简朴,平时不言人过。他忙完政务,仍不忘看书写作,还常到田间地里与老农聊天,了解民间疾苦,观察庄稼长势,关心粮食的收成。

龙水县与当时的月山、银山都是资州很小的县,踞州城较远,虽然环境恬静,民风淳朴,但他不久就发现县民缺少文化,于是十分重视教育,上任就大兴学校,在龙水县城创办龙水书院,并重金聘请教师。从此,士民皆以读书为乐,一时蔚然成风。尚书都官员外郎、宋初著名诗人梅尧臣在龙水县城道胜亭曾题诗赞誉龙水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书院制度形成于北宋时期,北宋共经历167年,全国仅37所书院,可见龙水书院是我国早期的书院之一,它与号称我国“四大书院”的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登封嵩阳书院皆属同一时代。可见资中早在近千年以前已是全国教育发达地区之一,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

范祖禹离任资州龙水县令时仅二十六七岁,很快开始了他繁忙的学术生涯,不久司马光看中他的才干,便邀他参加编写《资治通鉴》,成为了此巨著三大主编之一。民国时期龙水县城尚存北宋龙水书院碑记、龙水县社学碑、范太史祠堂及家传碑。

注:文中囗为字迹模糊不可辨认。

本文参考:《资州直隶州志》(清代嘉庆二十年即1815年出版)、《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资中县志》(1997.10)、《资中文化志》(2006.10)、《古城资中》(P12)、《从<蜀中广记>的编撰体例看周人苌弘的乡籍问题》(刘洁举著)。

新闻推荐

内江市应急管理局:督导检查资中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项目实施进度

(罗阳记者蒋小琴)10月29日,市应急管理局督导检查组赴资中县督导内江市2019年度中央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救灾资金应急处置项目实...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