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成骧状元的使命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2-13 05:07 大字

骆成骧塑像。

骆成骧手迹。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高仁斌

据史料记载,自隋朝首创开科取士以来,历唐宋元明清六朝,四川一共出了20名状元。从他们所在的年代来看,唐朝和宋朝各有8名状元,构成了四川文化的高峰,后唐及元明清均只出过1名状元。

资中的骆成骧,便是清代四川唯一的一名状元。有人曾将骆成骧称为“末代状元”,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他之后的状元还有贵州麻江人夏同和、山东潍坊人王寿彭和河北肃宁人刘春霖。实际上在整个科举时代,骆成骧在历代状元群体中应该是倒数第四个状元。

骆成骧,字公骕,清同治四年(1865年)农历5月12日出生于资州舒家桥七里沟(今资中县双龙镇状元村)。其父骆文廷,是清同治时秀才,曾任四川南充县学训导和陕西千阳县知县。

骆成骧幼承庭训,先后师从于蜀中名士宋育仁、卢庆家、吴之英、包弼臣和湘潭大儒王任秋(王闿运)等,十七岁便为秀才,两年后以岁试第一被选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年,骆成骧参加会试得中,赓即参加殿试,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

历代状元虽然是由公开考试产生,但不可避免会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蜀人高树(己丑进士,锦州知州)著《金銮锁记》云:“清末鼎甲渐及边省,益以笼络天下士人。”而在此之前,江南地区是历代人文荟萃之区,出的状元也是最多的。据陈康祺《郎潜纪闻上》的记载:“自顺治三年,迄同治十三年,凡九十三名状元,江南一省得四十五人,常熟一县得六人。”而光绪一朝十三个状元中,分配就日趋均匀,就连偏远的贵州也有两人:赵以炯、夏同和。

状元的产生,还要取决于光绪帝所看重和关注的时局。骆成骧参加的乙未科殿试,正值甲午战争的第二年,其时中国战败,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李鸿章到日本议和,日本正进军我国台湾,全国处于忧患之中。骆成骧对策中“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词,正好切中时务,刚刚经历公车上书的光绪皇帝大为感动,钦点骆成骧为状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光绪的这一行为,其实也正好反映出尽管他当时未能完全掌控全局,但是希望通过努力,不断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使国家和人民都更有尊严。

按照正常的仕途成长逻辑,骆成骧的一生应该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施展自己报效国家的抱负。遗憾的是,他所处的晚清王朝,已经走到了改朝换代的边沿,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挽救不了这座帝国大厦的坍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抱负的读书人,骆成骧也曾努力寻求救国办法。会试同年,作为同科进士的康有为曾在棉花胡同7号的四川会馆拜会骆成骧,探讨变法问题,骆成骧曾在1916年回忆说:“甲午乙未,隐忧谁恤?我告南海,渐之勿急。”应该说,在对待变法的态度上,骆成骧与康有为是基本一致的。骆成骧要康有为“渐之勿急”,更多地是从策略上考虑,因为凡事欲速则不达。

在这个问题上,骆成骧与其师杨锐的观点十分一致。戊戌变法虽然只有短短的103天,但是在清末办事效率极端低下的社会风气中,臣僚有关新政的奏折和民间上书竟有659件之多,确实是个奇迹。这其中,就有《翰林院修撰骆成骧折》,内容是请选举议员推举新政。骆成骧呈递奏折的时间是9月9日,距慈禧发动政变仅12天,这正是顽固守旧派疯狂反扑的时刻。在新旧两大势力进行最后较量的关键时刻,骆成骧敢于提出改革“祖宗之法”的建议,无疑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支持维新变法的立场。戊戌变法失败后,骆成骧虽然幸免于难,但却从此未受到重用。

变法虽然失败,戊戌变法的思想却以另一种形式得以表达和实现,戊戌“废科举,设新式教育”等文化政策不变,而立宪的主张、经验和教训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骆成骧的命运与兴办教育联系在了一起。

1897年11月,骆成骧与杨锐、刘光第等一起在北京成立了“蜀学会”,旨在“讲新学、开风气、为今自强之策”。1898年春,骆成骧任春闱坊考官。同年,为推广新学,骆成骧与杨锐等合力创办“蜀学堂”,讲授新式学科。身为状元的骆成骧并没有囿于所学,带头参加“代数”等科目的学习,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当时,有在京的六十余名四川人前来学习,骆成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了教育活动。

7月3日,光绪批准《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任命吏部尚书孙家鼎为大学堂监督(校长),下设四名提调(副校长)负责日常教务,骆成骧即为首席提调官。创建初期,学校事务繁重,骆成骧吃住都在学校里,对新式教育倾注了极大热忱。1908年,应广西巡抚张鸣歧聘请,骆成骧赴桂林主持桂林法政学校。1910年,骆成骧调任山西提学使,他到任后,以兴学为首要任务,有力地整顿了山西重商轻文的风气。通过骆成骧的努力,在全国学务考核中,山西学务一度被评为全国之冠。

在骆成骧的教育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巴蜀教育的贡献。1912年年底,应四川都督胡景伊的聘请,骆成骧出任四川官立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他在主持四川官立高等学校期间,大量引进西学,开设新学科,革除旧学陋习。辛亥革命后,学制变更,教育部下达了取消高等学堂的决定,骆成骧为了四川广大学生的前途,不顾教育部的禁令,在1912年2月和7月,又招收了两届正科新生 2013人。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添招的四个班学生面临毕业,为了这批学生的学籍获得认可,骆成骧亲自到教育部去要求承认,其目的是把四川高等学校延续下去,作为开办四川大学的基础。1917年,四川高等学校停办后,仍由骆成骧兼校长名义,下设管理处,保护校址、管理校产,处理善后。1925年成都大学成立,骆成骧力荐张澜任校长,1926年春,原四川官立高等学校校址校产并入成都大学,骆成骧创办大学的梦想终于实现。

骆成骧在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苦心孤诣地筹办大学,并婉言谢绝时任四川督军蔡锷请他参政的机会,以高度的责任心选择留守四川官立高等学校,为四川大学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骆成骧还筹办了成都资属中学(招收资中、资阳、仁寿、井研、内江五县的资州所属生员),执教过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甚至在其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期间都在资中重龙山三贤祠设馆教书,难怪梁启超曾打趣他说:“状元公教书有瘾。”

纵观骆成骧的一生,早年苦读,博取功名,中年入仕,重教兴学,直至终老。他作为封建文化哺育的知识分子,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跨入变革时代。他提倡民主、变法图强、重教兴学、护国倒袁等行为都是爱国行为,史学家称之为“爱国状元”,是当之无愧的。

新闻推荐

投资10亿元 北京新发地首个西南项目在资中开建

活动现场四川经济日报内江讯(记者毛春燕李弘文/图)12月8日,北京新发地·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暨中国&mid...

资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资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