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故里名人多 各领风骚数百年
内江十贤赋
远观内江十贤居
甘甜的沱江河孕育了深厚文化底蕴,使甜城这片热土诞生了许多才杰,他们的美名万世流芳,他们的故事为后辈津津乐道。
其中不得不提到内江历史上的名人,“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一师,即孔子之师——苌弘。二相,即两个宰相,赵雄和赵贞吉。三状元:范崇凯,赵逵,骆成骧。四大家:张大千张善子伯仲,丈雪,范长江,喻培伦。
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内江十贤”,并为他们写文撰赋,立碑刻字,吸引省内外许多游客慕名而至,推动着内江市文旅融合发展。
◇全媒体记者李静文/图
走进“内江十贤居”
11月22日下午,市民李玲与丈夫漫步于沱江河畔,河风轻拂脸庞,枯黄的银杏叶翩翩飞舞,落在河畔的仿古建筑上,别有一番诗意。
这里便是内江十贤仿古建筑,建筑从内江历史上众多的杰出人物中选取了“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为背景依托,采用传统建筑和现代雕塑结合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布局,展现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特点,给人以历史长河的连贯印象,是极富内江传统文化底蕴和川南地方特色的精品仿古建筑群,是内江一部浓缩的立体史书和城市建设的经典之作。
“传承古文化,弘扬名人名事。这些建筑群和雕像、文字都是内江悠久文化的一种体现。门口铜铸的《内江十贤赋》意味深远,朗朗上口,读过一遍仍然回味无穷。”李玲告诉记者。
《内江十贤赋》由内江市文化学者甘光地所著,一块大铜牌上阳刻文字“光风霁月,璀璨琼林聚士;瑞霭祥云,畅和曲水多贤。贤者,盛德多才之士也。鹤立雄飞,落落质胜松柏;渊清源洁,亭亭品配荷莲。修贤于身,民气为之风发;举贤于世,国运因以泰安。思我沱水,自鳖灵开抉,江流浩浩龙向海;念吾内江,自汉安有额,名士滔滔石在渊……”洋洋洒洒的文字,将“内江十贤”的成就和影响做了生动阐释,一词一句间能够领略历史长河中的浩然正气与才气。
“一师二相”留佳话
“一师”即苌弘,字叔,又称苌叔,周朝时期蜀地资州人。《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后人以“苌弘化碧”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而来。
除了品格,苌弘的音律才华也闻名于世,孔子曾求教于他。因此甜城后人常常骄傲地说:“别处的孔子像大都是坐着,但资中文庙的孔子像站着,就是因为孔子的老师在这里!”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洛邑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问苌弘:“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赵雄,字温叔,四川省资中县江渡人。宋孝宗时官至右丞相。光宗时,进封卫国公。他学富五车,直言敢谏,终遭诽谤而去职,但他力主抗金的事迹一直为世世代代所称颂。
乾道6年(1170),时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市)知州的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范成大出发时,上殿辞别。赵雄正好有事上殿,虞允文叫他一起去送行范成大。
赵雄面对宋孝宗和一干文武高官,侃侃而谈,极力主张收复国土。
宋孝宗高兴地说:“功名与卿共之。”立即封赵雄为右史(即起居舍人,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言行与国家大事的官职)。
不久,金国派使臣耶律子敬为宋孝宗祝寿,正好碰到过节,赵雄在驿馆全程陪同。席间,耶律子敬透露了一些机密。
赵雄听后,连夜直闯皇宫,要求上报宋孝宗。宋孝宗听完赵雄的汇报,决定修改已与金国签订的相关条约。
赵雄又上书宋孝宗,恳请设置恢复局,君臣日夜探讨收复国土大计,所有论述都符合宋孝宗的心意。宋孝宗升任赵雄为中书舍人。
北宋历代皇帝的陵寝在河南,金国占领河南后,让南宋把陵寝迁走。这对南宋王朝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问题。
宋孝宗派赵雄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去庆贺金世宗完颜雍的生日,实际上是与金国谈判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归还陵寝地”(埋葬宋朝历代皇帝的河南洛阳、巩县等地),二是要金国更改“受书仪”(金国使臣到宋朝下达国书,宋朝皇帝必须站立并用双手接住)。
赵雄见到金世宗后,金世宗只同意迁回陵寝和确定“受书仪”。赵雄多次与金世宗当廷争辩,金国大臣在旁多次无理起哄、喝骂赵雄。
赵雄无所畏惧,慷慨激昂,据理力争,越说越有理。最后,金世宗理屈词穷,不得不对两国此前签订的盟约进行了多处修订。
金人把赵雄和金世宗的这场廷争称为“龙斗”。
晚年,赵雄在资中修建建春门城楼,表达“人在楼中,瞭望中原,见其光复”的壮志,如今成为他留给家乡的一道历史遗迹。
明朝宰相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保。
赵贞吉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在多场合讲学,成为各种身份的老师,他利用为皇帝日讲之机把其所学所思融入对帝王教育中,被时人称为“才德居启沃之任”。李贽称:“师事赵老者,在朝盈朝,居乡满乡。”他对家乡内江的教育贡献更是令人崇敬。他在桂湖架上、在玉溪庄,甚至是在圣水寺、道观等处讲学。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有时引经据典,阐发道理,有时浅显直白,启发诱导。赵贞吉第一次进入仕途因上《乞求真儒疏》使执政者不悦而归乡,他在家乡讲学,同乡子弟追随他就像云涌一样,他阐发《大学》“致知”的本义。西蜀之士渐新知道还有比涌读更高的学问,则是从赵贞吉开始。隆庆元年(1567年),到正学书社为诸生们讲学,一直讲了7天,连永庆寺中的僧人和资中的众多士民都来旁听。
内江人民没有忘记赵贞吉对家乡教育的贡献,2013年内江师范学院开辟了“赵贞吉狮山学馆遗址”和配套的“文渊园”两处文化景观就是为了纪念赵贞吉。本世纪初修建完工的大洲广场,更是因赵大洲命名,大洲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省内颇有名气。
崇文尚武“三状元”
范崇凯,四川内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丙辰科状元及第。他作的《花萼楼赋》被唐玄宗钦定为“天下第一”。
据史料记载,由于范崇凯为官清正廉明,既有贤名亦有才名,清朝时的内江县人便在城里学院街,即文庙(现内江城区西门桥附近)旁的“花萼祠”旧址,兴办一个“花萼书院”,与当时“汉安书院”和后来的“翠屏书院”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而后,人们在修葺旧县城的城门时,又把正北门定名为“花萼门”。
解放前,内江县立中学(现内江一中)学生为了研究学术,组织了一个“花萼读书会”,并在当时的报纸上开辟了一个“花萼”学刊专栏。同时,城里还有部分社会青年集资开了一家书店,取名“花萼文化服务社”。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很多以“花萼”命名的团体或者组织,一如今天以“甜城”命名的建筑、酒店、道路一样。
如今,内江市东兴区的花萼湿地公园,文化味浓景色怡人,成为摄影爱好者拍照好去处。
资中县城北门的状元街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历史上这条街曾出过南宋状元赵逵。传说因生得“身矮而豆瘢着面”,赵逵被称为“麻面状元”。他刚直不阿,当朝权臣秦桧曾数度收买他,都遭到严词拒绝。遗憾的是,赵逵41岁时病死临安,未能施展其宏图大略。死后归葬在资中县重龙镇文江乡回湾村赵家官坟。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资中人,一生崇文尚武,清代四川出的唯一一位状元。
骆成骧“大魁天下”,资州官民无不为之骄傲,打算为他在家乡七里沟修座状元府,但他婉言谢绝:“为我修状元府,要占那么多土地,况且七里沟要为此改造兴师动众,花费百姓血汗,骆某断不愿为。”
回资州祭祖期间,远近各地的官吏纷至前来送礼,都被他一一拒绝。于是一些精明的官吏便以请骆成骧写字画为由,向他赠送厚礼。对此,他不但不收礼而且拒绝给他们写字画。他还把为他人书写碑文所获的正当酬金全部用于修造学校,但却“家无恒产,厨灶屡空”,其洁身自爱,甘于淡泊,节操高雅一般人不能及,所以人称“布衣状元”。
1912年,骆成骧出任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掌校期间,他作风严谨、清正廉洁,大量引进西学所长、开设新学科、革除旧学陋习,开了四川教育新风先例。
1916年6月26日,四川将军陈宧以建立学生军的名义存款4千元赠送给骆成骧。骆成骧当时便将这笔赠款拨给了高校。如今,93年过去了,状元坟前依旧如初,没有墓碑、石坊,仅仅是两堆土茔,青草丛生,朴实至极。
“四大家”爱国情浓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1956年5月至7月,应巴黎现代艺术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57岁的张大千偕夫人访问巴黎。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期间,拜访了旅居法国的75岁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在毕加索的画室,200多幅仿齐白石画作立即吸引了张大千的眼睛。他没想到毕加索对于中国艺术悟得如此深刻。毕加索真诚地请他指正。张大千直率地说:“您不会使用中国毛笔,墨色分得不好。毛笔蘸墨是依靠水分多少来控制深浅的,从而形成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
应毕加索的请求,张大千当即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张大千”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墨色深浅有致,令毕加索赞口不绝,叹为观止!
当天,素来脾气古怪、“来者皆拒”的毕加索,破例和张大千夫妇一起进餐,逛花园,合影留念,并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赠送给张大千。后来,张大千画了一幅墨竹回赠毕加索。
张善子,号虎痴。现代名画家,张大千的二哥,画虎大师。1917年,张善子与张大千一道东渡日本,回国后与大千同寓上海,有“二雅”之誉。
张善子精鉴赏,富收藏,并与黄宾虹、马企周等八人组织烂漫社,游历名山大川。抗战时旅美举办画展,组织募捐。返国卒于重庆,年仅59岁。
张善子作品精妙沉雄,尤著神韵。其代表作《金陵十二钗图》各摘《西厢记》询句题之。如“临去波那一转”“怎不回过脸来”“终日价情思睡昏昏”等以寓美人猛虎之意,独具匠心,堪称白眉。
丈雪,内江苏家桥人。6 岁入寺,得法名“通醉”。后师从破山海明,师徒俩曾同游梁平蟠龙洞。破山见瀑布逾丈, 色白如雪, 乃为通醉取法号“丈雪”。第二年丈雪辞别破山, 芒鞋棕笠, 往来川陕黔, 传教二十余年,是昭觉寺的开山祖师。丈雪属临济宗一派,有“领众开田”,与农结合的禅风,存“一粒一粟,取之耕耘”的本色。这是丈雪精神的高人之处。
丈雪善书法,尤擅长行草,亦能作擘窠大字。幼时书学颜真卿,长而学草书,喜临急就章。所作行草,结体祥静,格力天纵。今成都文殊院藏有丈雪手迹一件,重庆博物馆藏有丈雪行草书五言诗立轴一件,诗"自来溪里住,家什逐年增。日煮三棵菜,时供一个僧。坐禅非所习,看话亦无能。只应随缘进,如何继祖灯。”落款署“八十四叟丈雪醉头陀手书,”下附“丈雪氏”白文印、“通醉之印”朱文印、引章“双桂荣野”朱文印。虽为八四老人手书,然笔力苍劲,仍见纵逸有致。
今内江般若寺内,可以看到丈雪的塑像。
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为深入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去采访的请求,得到了同意。1937年2月9日,范长江到达延安。当天下午,“抗日军政大学”(即红军大学)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虽然他在延安只呆了一天时间,却深深感受到这里火热的抗日之情。
如今,范长江故居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旅游景点,长江精神感染着无数人。新闻界“长江韬奋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新闻记者奋勇向前。
喻培伦清末民主革命家,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
喻培伦加入同盟会后,“便舍豪华而尚质朴,与前判若两人。”一心一意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尤其是“他赋性聪敏,无论什么技艺,一学就会。他对小型机件,如钟、表之类,素来装拆自如,更兼他学过一些化学,所以后来在研究炸药制造方面,有重要的创造发明。”也正是这样,为了取得革命的成功,他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制造炸药和炸弹之中。当时,炼制炸药,主要是银制法,这种方法,既危险,又昂贵。他与吴玉章之兄吴永在岗山试炸的时候,因药裂被炸伤,左手残废三指。鉴于银药法的种种弊端,他决心研制安全炸药法。为推翻满清王朝,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负伤,刻苦钻研爆破技术,成为革命组织中有名的“炸弹大王”。
1911年春,喻培伦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署,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如今,内江人民建造了喻培伦纪念馆,用以缅怀这位烈士。
光阴流转,“内江十贤”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却感染着每一位内江儿女,为内江这座美丽的城市注入了厚重的灵魂。内江儿女将他们铭记于心,沿着他们的脚步不断前行。
“内江的十贤是内江深厚文化的体现,十贤是按照朝代,从周朝、唐朝、南宋、明朝、清朝和民国为节点选择出来的部分代表,这十贤自上而下把内江文脉清晰传承下来,对后世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当然,内江除了这十贤,还有许许多多同样杰出的其他人物,一代一代风流人物,书写了内江厚重的人文历史。”内江市书法家、好家风传承人顾尽锋说。
新闻推荐
“余老板”回村搞创业荒山变成“花果山” 记资中县金李井镇蚂蟥坪村返乡创业者余伍衍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余伍衍并未改变土地形态余伍衍(右一)和正在小憩的工人们一起聊天余伍衍曾是云南昆明两家公司的老板。因为...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