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声氤氲烟火气

西南商报 2019-08-09 10:55 大字

晨钟暮鼓声

氤氲烟火气

——最是那一条街的“闻酥”味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文殊院街紧邻人民中路,与繁华的市中心仅一墙之隔,走进文殊院街,映入眼帘的就是红色的墙,有一种温暖而安静的感觉,红墙黑瓦,韵味十足。

在这条街里,属文殊院最为著名。从古典的牌坊门进去,红墙黄瓦,绿树掩映,梵音入耳,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文殊院属于保存比较好的寺庙,现存建筑属于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风格,非常有年代感。在文殊院内,不仅绿树成荫,还有亭台楼阁,文殊院被包裹在这样的景色里更显幽静。无论春夏秋冬,文殊院的凉亭下总是聚集着老年人,看看报纸,摆摆龙门阵,悠闲而自在,这大概也是老成都最真实的体现。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距今已经有1400余年,是全国重点寺院,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坐北朝南的文殊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整体看起来庄严而又肃穆,古朴而又宽敞,因为是康熙年间重建,所以这里有很多典型的清代建筑。文殊院是成都市中心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一直以来香火极盛。

据传,文殊院始建于隋朝,为蜀王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名曰信相寺,明末毁于战火。在康熙那个时期,慈笃禅师来到这里,想修建这个比较废旧的地方,于是在禅师的带领之下,新的寺院拔地而起,呈现出一派吉祥、香火旺盛的气象,大家认为禅师是文殊菩萨的降临,又有士大夫和官府的扶持,所以就把信相院改名为文殊院。因为慈笃禅师德高望重,美名远扬,传入了皇帝的耳朵里,于是康熙就下诏书想要他进京面圣,但是禅师委婉拒绝了,后来,康熙皇帝亲笔写了“空林”二字作为横幅赠给文殊院,所以文殊院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空林堂”。

文殊院香客极多,不管是否为节假日和周末,香火非常旺盛,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免费领一柱香,是烧香拜佛的好去处。

从文殊院出来,旁边的一大片古建筑群就是文殊坊。这是一片依托文殊院形成的民俗老街,汇聚了许多成都特色小吃和餐饮、民俗购物店、茶楼和文化会所等。

来过文殊院的人,大多都会被这里散发的糕点香气所吸引,这里的一家宫廷糕点铺品种丰富多样,吃起来香甜可口、酥脆化渣,可谓老少皆宜,每天都排满了前来购买的人群。

古老的成都,就像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等待人们去翻阅。紧邻文殊院街的还有一条金马街,这条街也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公元前113年,汉宣帝听说益州(今成都)有石马碧鸡神,相当灵验,于是派他的老师、四川资中县人王褒到成都来祭奠。王褒来成都代表天子设祭,还做了篇祭文。传说石马、碧鸡都是天上神仙,下凡主吉祥,百邪俱避。而神马下凡足陷于地,就在陷破绽处所修庙祭奠,地名“石马坊”;在其西又建有“碧鸡坊”,祭奠碧鸡神。这条街合起来就是如今的金马街。

金马街不长,现如今街道两边是各种杂货铺、小吃店以及古玩店,吸引着各路收藏爱好者来此挑选古玩。在集传统文化展览交易、文化传承保护的“非遗精品荟”广场里,各种古玩真假鉴别、藏品交流会、传统手艺品等店铺不胜枚举,来来往往的人群,很是热闹,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感,与一旁的文殊院街相映成趣。

“在文殊院能够让我静下心来体味这座城市,感受这里的人文、感受这里的美食,感受这里的生活,让我找到内心的祥和与宁静。”来成都旅游的姚阿姨说道。

在文殊院街,虽然身处闹市,却没有城市的喧嚣,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与平和。而文殊院还承载着无数老成都的回忆,记忆伴随着暮鼓晨钟,融入到院内缥缈的香火之中,烙进文殊院的一砖一瓦之间。文殊院在历史上也是几经波折,与成都这座城市共浮沉。

新闻推荐

资中县融媒体中心昨日揭牌

(全媒体记者尤奇星)8月7日上午,资中县融媒体中心揭牌,标志着资中县新闻舆论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

资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资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