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栽桑养蚕”迈向“循环生态蚕业” 资中县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纪实

内江日报 2019-05-01 07:55 大字

摘桑葚

小蚕共育室

桑园

◇全媒体记者 程家毅 文/图

4月25日一大早,资中县陈家镇新店子村4组村民甘学清拎着篮子走进自家的桑园摘桑葚。目前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翠绿的桑树林里,红色、紫黑色的桑葚挂满枝头。甘学清一边摘桑葚一边笑着对记者说:“来尝尝,以前这东西没人要,新桑树结的果子又大又甜还没有虫!”

不久,甘学清便拎着一篮桑葚走出桑园,坐在田埂上与记者摆谈起来。据了解,这些桑葚将以每公斤6~8元的价格送到资中县城、内江城区等地销售。凭借3亩叶桑、5亩果桑以及家中精心养的15张蚕,今年甘学清家的收入有望达到6万元左右。

“以前蚕茧卖不起价,果桑也没人要,大家的日子过得很苦。”甘学清告诉记者,他养蚕已有30余年,资中县的蚕桑产业时而红红火火,时而冷冷清清,2004年每公斤蚕茧的价格低至20元左右!当时,许多村民依旧守着桑园,苦苦坚持着养蚕这个行当。

传统蚕桑产业面临转型,品种差、技术含量低、养殖不规范的蚕茧,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蚕桑产业亟待“破茧重生”。

为此,资中县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兴产业促增收、抓科技增效益、创新机制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川桑98-1”等优良品种,并将单一的栽桑养蚕模式转变成“桑—果—养殖”“桑+经济作物”等多种循环生态蚕业发展模式。同时,随着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簇自动上蔟等技术不断完善,技术门槛不再是蚕桑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2018年8月21日,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蚕桑科技示范基地在陈家镇挂牌成立,标志着以陈家镇为核心的资中县万亩现代蚕桑融合示范园区逐步走向专业化、科技化。

产业日趋现代化,吸引越来越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半边街村村民王洪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创业多次,也失败了多次,只有蚕桑产业这种投资小、见效快、产业基础好的产业才能让我眼前一亮。”王洪坦言,“我在深圳打工多年,曾多次返乡养鸡、养兔,但由于缺乏技术,每次创业总是‘血本无归’。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工来说,技术是一道门槛。”

2017年5月,妻子李云华告诉王洪,她在家里养的三分之一张蚕,竟然卖了710元!王洪第一次意识到从小接触的蚕桑产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同年7月,他回到新店子村,承包了70亩桑园,其中果桑7亩、叶桑63亩。

“农技员们面对面、手把手教我们,只要肯学,新技术容易掌握。”王洪说,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省蚕研所专家、县蚕业管理局技术人员纷纷走进田间地头,讲解剪伐、养型、桑园施肥等技术,进一步破解技术难题。2018年,王洪的蚕桑产业见效了,为他带来近8万元纯收入。

今年4月23日,陈家镇第二届鲜果采摘旅游节开幕式暨庆五一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本次活动,以桑葚为媒,展陈家风采,拓开放之路,兴富民产业。”陈家镇党委书记蓝方说。下一步,陈家镇将打造以新店子村、石庙子村传统蚕桑为核心、辐射7个村的万亩蚕桑现代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如今,资中县紧扣“一园二区三基地”的发展布局,形成了“公司+基地+共育户+家庭农场(农户)”生产模式,做优了以陈家镇为核心的万亩标准化蚕桑产业基地的“一产”,做大了以蚕茧、桑果、桑叶、桑枝、蚕蛹等蚕桑产品加工为核心的“二产”,做强了以蚕桑丝绸农耕文化为内涵的集休闲、观光、体验、创意蚕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三产”,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蚕农增收致富。

资中县正在谱写蚕业发展新篇章,点亮乡村振兴梦!

新闻推荐

王作东:在阅读中获得新生

王作东◇全媒体记者李静文/图74岁的农民书画家王作东是资中县板栗桠镇板栗桠村人。对他而言,4月23日是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日...

资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资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