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奇“万龙花瓶”

四川日报 2018-10-19 06:47 大字

□曹永胜

这个县城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江边高楼大厦下的一间民房里,安放着几尊镌刻有“万条龙”的花瓶。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文庙口村一组,我找到主人张怀山。“这个花瓶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张怀山是家里老大,13岁就跟着大人们开山打石、学木工。为了出人头地,他想方设法脱颖而出。18岁那年,他利用电磁原理做了一张漂亮的石桌,在县城展览引起轰动。石桌一通电就旋转——二龙戏珠等景象活灵活现。观众拍手叫绝。县文管所所长杨祖恺把他留在了县城。此后,张怀山相继在县文化馆、县文管所、县瓷厂做雕刻工。爷爷和父亲都是做土陶的,张怀山从小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他将所学所思融入陶瓷制作,数万件精巧的瓷品从他手下走出县城、走向各地。

但他不满足,一定要做一件世上独一无二的东西。一次偶然机会,张怀山看到一张故宫的九龙壁图。他琢磨着: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我就做龙吧。白天工作、夜里画图。无数个冥思苦想的夜晚,形态各异的龙终于在他笔下诞生了。他将这些龙组合在传统瓷器——花瓶之上,画出了“万龙花瓶”的第一张草图。

1985年,30岁的张怀山迎来了命运转机。经熟人介绍进入甘肃省两当县一家陶瓷厂,举家从四川迁往甘肃。九年后,命运又给他开起了玩笑,陶瓷厂濒临倒闭。生活无以为继,张怀山无奈地辞职举家返乡,回到阔别九年的资中县瓷厂。但资中县瓷厂每况愈下,不愿再接收他,全家只好回到农村。

不惑之年跌入人生低谷,张怀山没有气馁。他想起了那张“万龙花瓶”图。他拿着草图来到县瓷厂请教专家。专家们摇着头:“陶瓷行业里绝对没有这种搞法。”亲戚朋友也劝他早日放弃:“搞啥子艺术,还不如下田种地。”

“我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这是我思考了15年的东西,我就要做出来,不管它卖不卖得到钱。”制模、接缝、修饰、建窑、烧窑……困难超出想象。因为专注于万龙花瓶,张怀山负债累累。但爱人一边骂他,一边却成为了他的助手,帮着和泥、做泥坯。好几次眼看就要成功,出窑时花瓶却碎了。因为劳累过度,张怀山几次晕倒在路边。1995年11月,七昼夜的烧制后,当“万龙花瓶”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小山村沸腾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赏这一奇品。

张怀山把我带到堂屋一侧的小屋。四件高大的“万龙花瓶”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说,四个花瓶高150厘米,直径56厘米,重60公斤。

仔细端详,龙体各部器官相互缠绕于瓶柱。各部件相交而不乱,自然重叠、穿插错落,起伏灵活、疏密适宜。各种龙若隐若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张怀山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万龙花瓶”寓意万龙团结,祖国统一,民富国强。“万龙”是一个虚名,并没有一万条龙。他一生充满波折,总想把人的七情六欲、人间百态表现在一个东西上。

1997年10月,万龙花瓶被推荐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首届四川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获得金奖。1999年,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世博精品”荣誉。声名鹊起的张怀山引起县政府的重视,请他为县里做一对“万龙花瓶”。听到消息,张怀山喜忧参半。花瓶运输困难,运费高。张怀山决定举家从乡下搬到县城,在城郊租了几间房子。一年后,成功烧制了一对花瓶。

由于年龄大,他2004年就停止了“万龙花瓶”的烧制。他对自己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宝贝感到忧虑:“年纪越来越大,做这种规模的陶艺,特别费神、费眼力,没有精力做了。看来这门手艺是没人传承下去了……”

望着远处悠悠沱江奔流不息,我多希望万龙花瓶的手艺仍能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资中 深化社会治理提升安全感

本报讯(庄丽)资中县委、县政府日前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全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资中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化创...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