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你还好吗?
省红十字会领导看望慰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竹。
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走进大学校门,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四川省红十字会启动“让志愿者回家”行动
□姚介石晓 (图片由省红十字会提供)
今年1月起,四川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启动“让志愿者回家”活动,为四川省10万入库志愿者建立更清晰、更完整的档案,并努力让失联的志愿者“回家”。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四川分库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已有10余万人成为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截至2018年5月已成功实现捐献131例。四川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负责人刘利说:“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的血样和检测数据都保存在中华骨髓库,如有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时,可以通过移植医院在中华骨髓库的数据库内进行配型。”由于四川省志愿者登记入库时间跨度较大,部分志愿者因信息变更失去联系,四川省红十字会启动的“让志愿者回家”行动,将利用3—5年时间,对四川省2001年—2020年登记入库志愿者进行回访,建立日常联系机制,避免出现患者在数据库中与志愿者配型成功却找不到志愿者的情况发生,从而加快配型检索速度,提高为病患者服务的效率。
红十字会捐献第一人李竹:我最惦记的是患者的病情
今年4月27日,在省人民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后,回到资中县的李竹,只断断续续休息一周时间,就回到单位继续工作。那个时间段恰好接近“5·8”世界红十字日,作为资中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的他,既要组织红十字会志愿者们参加培训,还要在县里开展红十字的各种宣传活动,忙碌的工作让他把妻子多注意身体的叮嘱当成了耳旁风。
“在无血缘配型成功率只有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下,我却能配型成功,这是我的幸运。”李竹对自己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深感荣幸。去年12月,当得到他与湖南一位患者配型成功的通知后,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他二话没说,立即开始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各种准备。因为呼吸系统比较敏感,为了更好地完成捐献,在注射动员剂期间,尽管不舒适,但李竹一直戴着口罩,生怕会引起病毒的感染,完不成这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4月27日,采集完成后,李竹造血干细胞被专人送往了湖南,一位青年的生命有了生的希望。
李竹回到资中后,他的事情一下子就传开了,在家休息时,他接到很多的电话,有亲属、朋友、同事都向他表示关心和慰问,并对他的行为表示敬佩。但在李竹看来,自己本就是“红十字会人”,能有机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当然责无旁贷。造血干细胞捐献既是“红十字会人”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光荣,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满和有意义。
“我现在最惦记的是患者的病情”,李竹说,由于有规定,捐献双方都需要保密,所以只听说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他这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也由衷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复。
少数民族捐献第一人董晓华:捐献让我走进了公益的世界
2015年6月9日,在北川擂鼓镇人董晓华生命中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她在成都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这份“救命骨髓”立即送往安徽去挽救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作为全省第一位少数民族的捐献者,董晓华有些自豪,而她能成为志愿者并实现捐献,还来自感恩的心。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她就在北川县擂鼓镇,地震中她失去了妹妹和一切的财产,但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她亲眼目睹了无数人无私地前来帮助家乡重建,十分感动。正是这颗感恩的心,让她加入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而且在2015年与安徽的一位患者配型成功。
“如果说地震让我懂得了感恩,那实现捐献则让我走进了公益的世界。”董晓华说。
自从实现捐献后,董晓华的生活中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公益事业。
如今居住在新北川永昌镇尔玛小区的董晓华,是一名保险销售员,平时她除了工作外,其余时间大多用在了宣传“三献”公益事业中。她先后参加了“造血干细胞服务大队”“风雨彩虹”“热血公益联盟”“金丝猴公益联盟”等公益组织,在成都、绵阳、北川、梓潼、三台等地,到社区、进学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群众、高校学生宣讲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很多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疑问的人通过向董晓华咨询,解除了心中的疑惑,志愿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个行动中来。她不仅四处宣传公益事业,还是一个献血达人,截至目前,她已献全血5000毫升、血小板5个治疗量。
“我现在过得十分充实,能通过我们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情况,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为那些身患重症的病人提供更多生的希望和机会,就是我现在最大心愿”。董晓华说。
医护人员捐献第一人张艳秋:假如有机会我还会捐献
每天早上7点半,成都三医院呼吸科的护士张艳秋都会准时来到自己的岗位,开始一天的护理工作。由于科室里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多,她十分忙碌,但她看到病人治愈出院,才是她最高兴的事。
其实,张艳秋除了在医院里挽救着病人的生命,她还是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她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年仅18岁的白血病青年。
那还是2010年的2月,张艳秋与北京的一位18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她在成都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随即这份救命骨髓送往北京,输入到那位白血病患者的体内。
当时,张艳秋还是个20出头的未婚小姑娘,刚开始家人并不同意她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男朋友的支持下,她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让同事、朋友感到了她那份炽热的爱。“没有什么比挽救别人生命更有意义的事了,假如有机会我还会捐献。”张艳秋说。
8年过去了,张艳秋的生活有很多的变化。2014年3月,张艳秋与男朋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婚礼上,张艳秋最想把这个幸福的消息告诉那位男孩。但按照规定,两人之间一直都没有联系方式,这也成为了张艳秋的最大遗憾。不过,至今张艳秋还保留着当时那位男孩写给她的信,那是由北京的志愿者转送来的,这张薄薄的纸,8年内张艳秋不知看过多少篇。
现在张艳秋已是两岁孩子的母亲,生活充实、幸福。工作之余,她会带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公益宣传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现在,她们医院里已有近百人成为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全省第100例捐献者陈琅: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既然配型成功,又能挽救生命,就应该捐献,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谈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全省第100例捐献者陈琅这样说。
陈琅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绵竹剑南春酒厂做酿酒工。
2015年夏天,陈琅与工友们一道,在绵竹进行无偿献血时,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中。陈琅说:“在绵竹有很多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大家对公益事业都很热心,这大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作为重灾区的绵竹得到了很多无私的帮助,所以人们都怀着感激之情有关。”
就在第二年的10月,陈琅接到通知,他与一名9岁的白血病患儿的配型高度吻合,这意味着他的造血干细胞将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我的运气很好,从成为志愿者到匹配成功只隔一年。”可就在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大的孩子又恰好生病住院。面对两难的陈琅做出了决定:“坚决要捐!”
2017年3月29日,33岁陈琅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实现了捐献。
就在成功捐献后的第10天,陈琅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我迎来了自己的小孩,又挽救了一个小孩,这种感觉真好。”陈琅说。
现在的陈琅,过着平常的日子,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时常在想,那个患儿现在还好吗?
在厂里,只要有公益活动总是少不了他,他更是会用自己的例子来宣传造血干细胞的知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他说,现在的日子虽然平常,但也充实。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程家毅)5月16日,记者从资中县获悉,2017年年底资中县正式启动交通枢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以来,全县乡村公路持...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