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只想干好这一件事情!”李方平:我为内江天冬“代言”
李方平(左)在博览会上推广天冬产品
“我这辈子只想干好这一件事情,让咱们内江道地天冬的品牌走出去,甚至走出国门,让大家提到天冬就想到内江,这辈子就可以了。”这是记者在采访李方平时,他淡然而朴素的话语。
扎根内江中医药事业近30年来,李方平每年在办公室待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个中药材基地忙活,但他始终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2022年2月,工作认真、为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李方平被评为内江市优秀乡村振兴人才——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彦霏 文/图
种出收益,带出规模
2月28日一大早,李方平带着两株种植三年以上的内江道地天冬加工样品,匆匆走进东兴区杨家镇天冬种植基地,准备将它送到省农科院研究人员手中做样品分析实验,检测内江道地天冬的成分含量,分析内江道地天冬的优势,以便为后期开发利用做准备。
尽管今年已52岁,李方平却仍如年轻小伙一般天天跑基地,教技术、研究治虫方案、查看药材长势,春寒料峭、村道蜿蜒都阻止不了他种植中药材的热情。
李方平是东兴区杨家镇铁炉村人,30岁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后因孩子上学问题,回到内江创业发展。
要发展就要有产业。当时,禽类、兔类养殖在内江群众中间颇为常见,李方平却反其道而行之,做起了中药材种植产业,将买回来的白芷中药材种子分发给群众,动员他们种植中药材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种植技术,帮他们回收、销售。
怎奈计划是好的,群众却不买账。
“几棵草能卖多少钱?”
“收益高你咋不种呢?”
……
一句句质疑让李方平没了脾气。常年在外打工,了解市场行情,李方平知道,要想让中药材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规模化种植。
既然群众不相信,那就种给他们看。
流转土地,贷款买种,很快,1000亩种植着白芷的中药材基地应运而生,从种植到收获,仅需一年时间。
相较于群众种玉米、红苕、小麦加起来一亩地才能进益1000元的收入,每年一亩中药材在1500元到2000元左右的收益,切切实实打动了当地群众的心。
随着群众的纷纷靠拢,短时间内,李方平以杨家镇为中心,带动周边十余个乡镇及威远县部分乡镇共种植中药材5000余亩,涵盖栀子、芍药、白芷、红花、黄芪等数十种中药材,为当地群众创业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不间断的刻苦钻研、学习、实践,也让李方平从一名“门外汉”蜕变成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能手。
忙碌奔波,甘之如饴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为积极响应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2020年,东兴区委明确把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作为区委的重要发展战略,并把天冬产业作为东兴区“一号工程”和全区新型支柱产业来发展,聚力打造“中国天冬之乡”。
叶子像松树、根如兰花、茎上有刺,而真正的“宝贝”藏在地下,这就是天冬。天冬,又叫天门冬,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名医别录》记载天冬“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
“内江天冬种植历史已有上百年,因含糖分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内江天冬种植规模达3万亩,主要用于生产蜜饯。”李方平说,“内江天冬也是唯一上了《中国药典》的内江道地药材。”
要种植天冬中药材,就要有优良的内江道地天冬种苗。但几十年前,随着内江糖业的衰落导致内江道地天冬种植规模随之萎缩,种天冬中药材的农户更是少之又少,且品种参差不齐。
因李方平家中有一门祖传手艺——天冬膏药制作技艺,从小他便对内江道地天冬中药材极为熟识。于是,一心想要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李方平走上了为家乡找寻、收集优质道地天冬种苗的道路。一年时间,李方平走遍全国各地,有时为了找一株优良道地天冬种苗,在山区一待就是几天。
同年,李方平被东兴区政府特聘为东兴区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技术总监,负责道地天冬的种植、研发与推广。
如今,在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以郭北镇、石子镇和白合镇为两核心,以大、小清流河沿线10个镇种植带为“一带”的“两核一带”天冬种植基地内,11450亩优质内江道地天冬和8170亩药典天冬、3280亩其他天冬长势正盛,以柔韧的姿态描绘着未来的丰收蓝图。
而这两天,在东兴区杨家镇天冬种植基地内,由李方平带领团队研究的“粮草”套种模式已初见成效。若种植成功,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粮、药间的争地矛盾,还可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气、水肥和热量等自然资源,发挥边际效应和植物间的互利作用,达到粮、药双丰收的目的。
新闻推荐
“香”间小路◇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贺晨宸文/图万木皆未秀,一林先含春。2月22日,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威远县镇西镇桃李村...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