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民富”新 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见闻
现摘现卖
大棚蔬菜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小玲 文/图
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百强名村”等荣誉,涌现出李海斌、曾强、刘红3名四川省劳动模范,1名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全村发展产业以早仔姜为主,种植面积1300余亩,年收益超1.5亿元,被央视农业频道专题报道,且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发展水产200余亩、葡萄140余亩、大棚蔬菜150余亩、生猪年出栏5000余头。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万元。
“这个葡萄看起来多安逸,帮我称几斤。”8月18日上午,在民富村村道边,村民刘群英刚刚将采摘好的葡萄摆放好,就有路人或游客停车购买。当天上午,刘群英往地里跑了几趟,现摘现卖,半天就卖了三四百元。
说起种植葡萄,刘群英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发展起了生姜、葡萄等产业,啥子好卖她就跟着种啥子,结果都挣钱了。仅是葡萄一项,前年卖了1万多元,去年卖了2万多元,预计今年能卖3万多元,“在屋头就能挣钱,安逸!”
行走在民富村,村里干净整洁,村民满脸笑容,空气里都飘着瓜果的香甜。尽管此时不是该村生姜丰收的时节,但水果、蔬菜产业却生机勃勃。一个个果园里,水灵灵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一个个蔬菜大棚里,芹菜翠绿飘香、茄子硕果累累。
民富村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本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60岁的兰桂英是邻村长塘村村民。这天,她正在地里给茄子苗修剪枝叶。“我们年纪大了,还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挣点钱,还是不错。”兰桂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虽然不在一个村,但走路也就十多分钟,工钱按小时计算,一个月可以收入一两千元。
从一名普通村民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从村两委干部到村党总支书记,刘红见证了民富村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民富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一大批项目落地,既巩固了支柱产业,又发展了特色产业。民富村的变化,就如刘红身份的转变。
作为村里较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刘红成功过,也失败过,但在带动村民种植生姜上却不遗余力——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带,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如今,村里靠种植生姜一年收益几十万元的种植户比比皆是。事实上,“民富村”过去叫“民付村”,大家互相分享“丰收的喜悦、赚钱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该村才实现了从“付出”到“富裕”的转变。
作为全村的领路人,刘红如今又有了新的思考。
这个新思考,正在“生根发芽”——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投资200万元的冻库正在加快建设,现场一片火热。9个库建成后,可储存900吨姜种,计划储存量2000吨。刘红和村民们商量,将姜种储存一段时间,来年提前播种,提前占领市场,抢占先机。
“我还希望能引进深加工企业,将我们生姜的产业链延长,发挥最大价值。”刘红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民富村走产业振兴的路子,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农业发展走上了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路子。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在全村上下通力合作与辛勤劳作下,民富村党组织强了、产业大了、村庄靓了、村民富了,初步实现了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梦。
民富村的发展,只是内江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甜城的广袤乡村,正在展开乡村振兴的广泛实践,有的村集体流转土地,走集约化经营路子;有的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有的村发展电商,直播带货跟上时代潮流,让“乡村土货”变身“网红产品”;有的村引进企业、回引人才,多措并举搞活集体经济;有的村“接二连三”,发展现代农业,农文旅产业有声有色。
村里路通了,产业兴旺了,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威远无花果、资中血橙、内江黑猪、特色水产、精品蔬菜等农产品品牌响起来了;乡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乡村风貌新起来了,农民脸上神采飞扬……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党的好政策滋养着村民,村子变美,村民变富,甜城大地上的小康,底色正、成色足。
新闻推荐
从5月下旬以来,威远县镇西供电所全力开展智能电表轮换工作,对供区内老旧智能电表进行集中轮换。在现场,工作人员有序进行电...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