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的坚守,只为振兴“甜城茶乡” 走近“复立茶业”品牌创始人曾成民
复立茶叶品种多样
和工人交流制茶工艺
曾成民和大女儿交流种茶技术
三月的春风吹醒了威远县小河镇的五四茶山,目之所及皆是绿意,间或有移动的点点斑斓,那是采茶工人们正在采摘一年中最鲜嫩的春茶叶。
这座始建于1976年的茶山,是中国名茶之一“复立雪芽”的种植基地。有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每隔几天就要来到这里,走进一道道茶垄间,查看茶叶长势、指导游客如何采摘茶叶。
从茶叶技术辅导员到茶厂老板,他一直都在和自己较劲,用44年时间执着于一件事:制出“一杯好茶”,带领当地群众种好茶叶、走向致富路。
这位老人,就是“复立茶业”品牌创始人、四川省复立茶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曾成民,今年73岁。
虽已卸任董事长一职,但他和茶叶的故事仍在继续。在做好老川茶、优势白茶的同时,他继续担当起振兴“甜城茶乡”的使命,带领大家发展种植新品种——奶白茶,与村民们“共品茶香,共享美好。”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静 文/图
从零星种植,
到万亩茶叶基地建设
小河镇,山高林密,层峦叠翠。当行至高山深处时,常常会见到薄薄的白雾像一条条飘带回旋在山间,随风飘荡。
据威远县志记载,小河镇茶叶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当地农民基本都有种植茶叶的传统。
1976年开始,当地在小河镇、复立乡(1992年并到小河镇)开始集中种植茶叶。
为扩大产业种植规模,提高茶农种植技术,当时的内江市外贸局开始选派茶叶技术辅导员,希望发展更多的茶叶种植重点乡。
那个时候,曾成民是名邮递员,负责给当地群众送信送报。十年的上山下乡经历,让他对当地的山形地貌、气候环境很是了解。
在入选茶技员后,曾成民随其他人一道前往当时的连界茶场进行为期一周的突击集训。白天恶补茶叶知识,晚上还要下车间从种茶、采茶到炒茶、制茶等环节学起。
曾成民说,那个时候,复立乡10个村,有9个村都发展了茶场。种植面积最少的50亩,最多的约200亩。每年,复立乡的茶农们能卖5万公斤干茶到邻近的光华乡光华茶厂。
“能否再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干茶交付量?”市外贸局负责人在考察复立乡茶叶种植情况时,热切地望着曾成民。村民们也望向曾成民,希望贫瘠的小山村能通过茶叶种植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
鼓起勇气接下任务的曾成民和村干部开始前往乐山井研高凤茶厂、自贡荣县来牟乡考察当地是如何发展茶叶种植的。
考察回来后,曾成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从种植规模到如何扩大种植面积都有着详尽的分析和打算。
“有被别人的种植规模震撼到。”曾成民回忆,当时就复立乡如何扩大种植面积还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会上,市外贸局承诺帮大家联系茶苗种子。“种苗落实好,才是真的吃下了定心丸,不然扩大种植规模只是大胆的设想而已。”
会议结束后,村干部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大家种植茶树,并登记造册、统计各家各户愿意种植的面积等。
1982年,曾成民在外贸局和复立乡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前往云南保山市和福建等地组织茶苗和茶种。8万公斤茶苗和茶种通过火车皮拉到自贡舒坪后,曾成民带领4辆解放牌厢式汽车前去押车,再运输回复立乡。
“回来时都半夜了,但村民们都等候在村口,大家等着把茶苗拿回家种植。”曾成民说,时值秋天,是种植茶树的最佳时间。在等待树苗运回来前,大家已整理出土地,挖好一个个33厘米左右深的坑,希望尽快种下茶苗。
“当时,村民们的干劲都很足。村民们开土种茶,在山坡上甚至路边都种上了茶树。”此后几年,当地开启了大规模种茶行动。到1985年,当地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
成立加工厂,
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复立乡是山区,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也不适合发展水果种植。那一棵棵茶树自然成为周边村民的增收致富希望所在。
但由于当地没有加工企业,茶农采摘完新鲜茶叶后得着急赶往家中,烧起清洗干净的锅,并将温度控制在60℃~70℃,再将新茶小心翼翼放进锅里,一边用手不停翻动,一边快速将茶叶抖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反复炒制后,新茶由黄褐色变成深绿色,卷曲成条索状,加工环节才算完成。
曾成民说,量少时,大家可以慢工出细活,慢慢地精心炒制。但随着大家种植的茶树面积越来越大,加工开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他先后3次、辗转4个小时的车程,赶到威远县城,找到当时的乡镇企业局,希望在复立乡成立一个茶叶加工厂,但因为政策有限,一直都办不到营业执照。
无奈之下,曾成民找到光华茶厂,以“加盟”的形式搞了一个光华茶厂复立加工车间,尝试茶叶加工。
1984年,8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正式建起,并购置回手拉式烘干机等制茶设备,复立开启初加工制茶,一年可以交出25万公斤的干茶。
同年,因国家政策调整,茶叶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后,曾成民被解聘,不再担任茶技员。
新的机遇紧随而来,在国家鼓励个人兴办乡镇企业后,曾成民担任威远县复立茶厂(四川省复立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厂长一职。
“种茶的农民晒太阳,加工厂的工人加班制茶。”曾成民说,当天的鲜叶得当天制作出来,不然叶子就会毁掉。为了不让茶叶工人通宵熬夜挣卖命钱,他拿出当年赚到的6万元钱,并向银行贷款5万元,扩建新厂房,采购回自动化操作设备。有了这套设备,从杀青、揉捻到下茶、烘干等程序,按个电源开关,就可以轻松制茶。
曾成民说,茶厂的制茶工艺有了明显提升,但仍旧停留在初加工上,出产的都是些毛茶,效益并不高。
1998年前,他们生产的粗茶大多卖到成都、雅安,由当地茶厂通过加花做成精品茶,或制成茶砖卖到甘孜、阿坝、凉山州和西藏,供当地群众熬成茶汤加牛奶等,制成酥油茶。
曾成民至今还记得外出送茶叶的艰辛。有一年,他和工人负责将茶叶送至雅安某茶叶厂,当行至乐山犍为准备上渡船时,因为当天有雾,影响司机视线,司机直接将车开进了河里,一行人不敢轻举妄动,等到天亮时才找人前来救援。
曾成民说,那些年外出送粗茶让别人赚高额回报的日子,更坚定了自己要做好精加工茶叶的心。在他看来,一个行业要想长久发展,终究还是要工于匠心,用品质赢得市场的认可。
走精细加工,
产品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
走进四川省复立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干自己的活。
杀青、揉捻、烘干,一份初制毛茶完成,再精加工、分级、筛选,精致茶也制作完毕。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四川省复立茶业有限公司不断追求更高品质,每年都在技改。
曾成民说,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由年产量不到100吨发展到现在的1000吨以上,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在传统工艺和技术下,曾成民还聘请技术专家,不断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白茶、炒青、出口眉茶等新产品。
同时,通过对厂房改造、设备更新,用燃气、电替代传统燃煤,使茶叶产业从手工、机械操作向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生产发展,引领和带动威远县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升级。目前,年产白茶、花茶、绿茶、出口眉茶共计1500吨,4个系列共涵盖50多种产品。
2020年,公司销售收入达7000多万元。当前,企业春茶订单已爆满,主要销往省内、浙江和山东市场。5月份,企业还将生产出口绿茶,销往非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供不应求,品质是支撑。
为让农民种出更好的茶叶,曾成民去往云南、福建等地采购茶种,免费发放给茶农。制作茶叶还需技术工人,他又出资在每个村开设茶叶技术培训班,从班里选择优秀人才;发展过程中,一边加工,一边改进,复立茶叶逐渐打响名号。
企业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证书”等诸多荣誉。
最近几年,曾成民又回归“老本行”,再次当起了茶叶技术培训员。这次,他自己出资在小河镇各个村开设茶叶技术培训班,免费教授大家种茶技术。
铁厂村3组村民许伦就在曾成民的手把手传授下,种植了近30亩茶树。许伦说:“曾师父讲得很详细,从土沟设置到茶树窝距,每行的小行距等都一一说清楚、讲明白,还经常上门讲解茶树管理知识。”
在小河镇,越来越多的“许伦”受益于茶叶种植。近年来,曾成民的企业带动50余名工人、8000余名茶农就业增收,辐射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扩大茶树种植规模,让茶叶成为当地农民的经济支柱。
同时,公司通过无偿给基地茶农提供茶苗、农药化肥、技术培训,修建提灌站、蓄水池、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茶叶产业发展,解决了山区农户的各种困难,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贫困户逐步实现脱贫。
去年,曾成民把公司董事长一职移交给自己的大女儿。在他看来,茶叶振兴还得扶植后辈,需带领他们继续强化品牌、拓展新市场。他说,公司计划今年年底前在成宜高速路小河镇出口再建一个占地面积20余亩的新厂。新厂建起来后,主要是扩大名优茶生产,特别是小河片区的茶叶发展, 做强“甜城茶乡”品牌。
大半生来,曾成民从未间断过对茶业品质的执着追求。如今,他又投入到奶白茶种植中, 希望续写另一段茶故事……
新闻推荐
威远县举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一次征求意见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入开展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德)3月19日,威远县举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一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县委书记、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