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生的家风传承
罗念生(1904-1990),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场庙坝,中国著名古希腊研究学者、翻译家。
一套《罗念生全集》,就是一座文学山峰。其文学成就世人敬仰,其清白正直的品格及家风传承同样让人高山仰止。
一个名号 彰显罗念生清白正直的品质
罗念生的友人把他喻为“一个中世纪的和尚”,喻指他在治学上如和尚一样坚定执着。罗念生和家人都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因为在为人上,罗念生始终奉行着公私分明、尚俭戒奢、克己自律的“清规戒律”。
1976年,罗念生只身一人前往上海某大学看望老友,却误入上海戏剧学院。时值饭点,他来到职工食堂买饭吃,由于没有饭票,买不到饭菜。一位教师主动前去加以照顾,他才吃上饭。当对方得知其是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时对他说,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出门在外,生活应有人照顾。罗念生连声说道,不敢当。即使具公职身份,罗念生也坚守着不假公济私的操守,没有借工作名义为自己谋取组织的照顾。
1981年,罗念生拄着手杖去会见自美回国访问的老友柳无忌。临别,柳无忌想要雇一辆小汽车送他回家。罗念生拒绝了,说附近有公共汽车可以坐。就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时候,罗念生挥着手杖迅速走出旅馆大门,向老友匆匆告别。哪怕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他也坚守着勤俭节约的德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罗念生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家里经济拮据。有人劝说罗念生翻译一些通俗类的畅销书来增加稿费收入,他斩钉截铁地拒绝道:“这些书有的人可以翻译,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尽管经济拮据,他也坚守不滥用自身影响力来生财的原则。
一套“账本” 记载罗念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罗念生心里有本“账”,为了热爱的事业,他化身头脑活、爱投资、讲收益的“商人”,“精打细算”,念好“生意经”。
1934年,罗念生学成归国。那时候,迎接他的是灾难连着灾难。为求职,他不得不四处漂泊,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可大学教授的薪资难以应付日升夜涨的物价,于是头脑灵活的罗念生便多处兼职。他心里盘算着的是先做好保障基本生活这个“小买卖”,才能继续对古希腊文学进行研究和翻译的“大生意”。
1984年,罗念生在给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杨丽萍的信中提出了一个“绝顶聪明”的“投资”录像带转录项目——“你们出10元磨损费、10元转录费,不足的40元左右,由我投资。以后有人要放映,每次收磨损费10元、转录费10元……”看上去这似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总共60元的成本,罗念生投资40元,以后每次放映收取20元,放映三次就可保本,再往下就是净利润了。
但是,罗念生的这笔“投资”却“血本无归”。原来,要转录的是希腊国家剧院送给罗念生的《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录像带,他拿出自己的原版录像带,出资让他人进行转录“扩大再生产”,却没有提收费和分红。他追求的是让更多的高校和研究部门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希腊经典悲剧这笔“大账”,而非个人得失的“小账”。
1988年,身患癌症的罗念生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更是从早到晚奋力工作,着手翻译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当得知癌细胞已经扩散时,罗念生对家人说:“我不住院了,我不能再让国家花那么多钱了。你知道,我活着,不能工作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我活了八十六岁,够本了,够本了……”这是罗念生算的最后“一笔账”,花国家的钱等于“亏损”,不能工作就是“无利”。
“解放后生活安定,使我喜出望外,心情很开朗。”罗念生在档案中写下这样一句话。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账本”里的“生意经”——有国才有家,努力工作是“报恩”;不求回报,但求问心无愧。
一份叮嘱 传承罗念生清正廉洁的家风
1963年,罗念生的大儿子罗锦鳞任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在齐齐哈尔排练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罗念生给曾经的学生、黑龙江大学教师刘以焕去信叮嘱道:“你如果能带他(罗锦鳞)参观黑龙江大学甚好,不要招待。”
在罗念生看来,学生款待老师的家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人情往来范畴,于是去信,只请带儿子去大学交流学习,特意叮嘱不要款待,这既是老师对学生的清正师德承诺,更是父亲给予儿子的廉洁家风传承。
哪怕是在家里,罗念生也时常叮嘱家人恪守家风。他时常嘱咐儿女:生活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
罗念生的儿媳赵淑宝在《怀念我的公公》一文中追忆:“在别人都想多赚点稿费,把日子过得好点的事上,他不干;别人都想把子女从外地调到北京的事,他不干;他从不找领导谈个人的事,任我的婆婆怎么跟他闹,他有他的一定之规。”可见罗念生始终执行最“严苛”的家风,对家人极其“吝啬”。
离世时,他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少量存款的存折。但这个存折价值千金,因为罗念生通过它完成了不计名利、乐善好施、清正廉洁的家风传承。
(顾介)
新闻推荐
设卡点、包组户、清沟渠:内江农村冬春疫情防控“百日行动”火热进行中
清理河沟◇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袁亮文/图1月21日一早,在威远县龙会镇互助村入口,戴着口罩和红袖章的村干部已经开始执勤,一旁...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