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竹编一天卖出 3000 单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1-28 06:39 大字

龚勋(左)和合伙人一起拍摄搞笑短视频助力销售。海顺 摄

□本报记者 刘佳

精选竹节,翻切成片……对于今年 70 多岁的殷志华来说,手编竹制筲箕是他目前每天都要干的活计。

曾经赶场一整天都卖不出几个的竹编筲箕,通过线上销售可以给老人带来不少的收入。传统的手艺活借助电商平台焕发出新的生机。

老人编竹编 月入数千元

“砍、锯、切……一个简单竹编筲箕,从砍竹子到成品完成,前后共有十多道工序。”1 月 23 日,说起自己的看家本领,殷志华兴致盎然。他家所在的威远县界牌镇四方新村,曾是当地有名的“筲箕村”,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的村民都会编筲箕。

殷志华早年和妻子也曾外出打工,但竹编这项手艺从来没有断过。如今两个女儿外嫁,夫妻俩就一直靠竹编贴补家用。

他们编出的筲箕各式各样:最小的直径16厘米,最大的直径可达120厘米,但销路一直是个问题。“我们一般都是在镇上的集市上卖,往往好几天才卖出一个。”殷志华说,集市的覆盖范围有限,而竹编筲箕既天然环保又经久耐用,一个可用好几年,所以利润微乎其微。

然而,这样的状况在去年发生了转变。

而今,每天天不亮,殷志华和妻子陈淑芳就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后,夫妻俩各司其职:殷志华负责砍竹子、划篾丝,陈淑芳则为筲箕起头。老两口有时一个月能编一百多个,所编的筲箕全部卖给竹编商贩,算下来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

线上卖竹编 “拼”出增收路

来收殷志华夫妻竹编筲箕的人名叫熊珍礼,他既是一个商贩,也是一名“电商合伙人”。每隔一两周,他就会开着货车到界牌镇各个村收购,收上来的竹编则送到自贡市城郊的自贡农人科技有限公司仓库。随后,一个个簸箕、箩篼、收纳筐等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他们编多少,我们收多少。”自贡农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叫龚勋,他已发展了十几个像熊珍礼这样的合伙人,专门帮他走村串户收购竹编。

龚勋今年30岁出头,原本学了计算机打算做程序员的他,2018年从西安回到老家自贡,和同学一起合伙在电商平台卖家乡的特色手工竹编。2018年底的时候,龚勋每天能在网上卖出300个竹编,当时家里人觉得“顶天了”,毕竟一些线下做竹编生意的人,有时一天也卖不出去两三个。但龚勋不满足。他开始扩大货源地,从自贡延展到内江、宜宾等地,在这个过程中,龚勋认识了熊珍礼等竹编商贩,并且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

而今,龚勋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拼多多,订单量一下猛增十倍,三个月“拼”出10万多单,带动了周边100多名老手艺人重拾技艺。

竹编是生意 也是难忘情怀

之前,龚勋把仓库放在老家河口镇,为了物流更加方便,去年年初他把仓库搬到了自贡郊区,快递费每单降低了2元左右。而今,只要拼多多有活动他就报名参加,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单量从每天300单做到了每天3000单。

日销 3000 单,都是什么人在买呢?龚勋说,广东和浙江的消费者买得多。“大概是因为四川人去这两个地方打工的比较多,还有些是从四川嫁过去的,对于竹编筲箕这种用品怀有一定乡愁。”

“我记得有一次,云南有个县城的银行买了几百个箩篼,他们发放到各个网点用来装现金、票据等。”在龚勋的“杨四姐农家店”,各种各样的产品款式和型号有几十种,龚勋的母亲还设计了一款带防蚊帐的簸箕,申请了专利。

现在竹编生意已初具规模,但是龚勋每天仍然焦虑,除了运用开直播、拍短视频等手段增强带货能力之外,他更担心的是货源问题。“做竹编的还是以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主,有的供货老人突然生病了,也就没法做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编,出去打工赚钱更多。”陈淑芳的感叹也代表着手工竹编的现状。从业人员老龄化、分散化,手工编织耗时长且后继无人,是当前手工竹编普遍存在的问题。龚勋也曾经跟编竹编的老人们提过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但大部分老人却说:“我们一辈子都是这么编的。”

渐渐地,龚勋也感觉到在网上销售竹编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分情怀,“对于这门传统手艺,或许有很多记忆留在这些竹筐竹篓里。”

新闻推荐

内江9名个人(集体)登上2020年度“四川好人榜”

杨露露(右二)和施琴(左二)接受公交集团奖励金(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晓凤)近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关于表扬2020年度...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