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煤古道探秘

内江日报 2020-09-12 07:40 大字

古道石梯

◇胡卫东 文/图

近年来,威远的盐煤古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徒步爱好者到此旅游,惊叹它的古老与神秘。近日,笔者前往探访。

说起盐煤古道,要先说说威远的煤炭。位于世界最大穹窿地貌核心区的威远,上个世纪是四川比较著名的产煤大县。所采煤炭除当地生产生活使用外,主要通过陆路、水路运到自贡煮盐,以及运到重庆和外省。

威远最早在什么时期发现并开采利用煤炭的呢?据《威远煤矿志》(1993年版)第一篇《煤田地质与矿井建设》所记载,“资威煤田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发现,并逐步开发利用,以黑石(煤)作燃料,冶铁炼银,烧制砖瓦和土陶等。”《威远煤矿志》中《概述》记述,“据内江市档案馆有关资料,前清年间已有人在黄荆沟挖草皮炭”。“开采黄荆沟上元炭始于清朝末年。”清乾隆《威远县志》卷二记录,“嘉靖中,自流井初煎盐醛,务需威煤孔巫,邑民于此设立炭厂”,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年号。自流井的煮盐业,需要大量的威远煤炭,这说明在明朝嘉靖时期,威远地区所开采的煤炭,已大量运到自流井盐厂煮盐。

据史料记载,威远采煤的兴盛,与两次“川盐济楚”相关。第一次,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淮盐运输通道被堵死,湖北、湖南用盐告急,清户部调川盐直达楚地,以解盐荒。第二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破坏淮盐生产,两湖食盐供不应求发生盐荒,川盐再次成为济楚救命盐。抗战期间,自贡盐平均年产24.25万吨,比1937年增长48%,抗战八年累计总产达193.89万吨,以供应西南、湘鄂、西北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为稳定民心、军心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抗战所需食盐的巨大需求,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燃料煤炭的生产和供给,从而也促成了威远采煤业的兴旺和蓬勃发展。

自贡盐业生产所需的威远煤,主要从威远铺子湾(盐井溪)至自贡大安观音滩水路运输,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积极动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清溪河上修建了八道“双堰式”堰闸,保障了煤炭运输。而铺子湾至山王有一段依靠陆路运输,当时没有公路,盐煤古道陆路运输便应运而生。

威远产煤区大部分集中在山王、黄荆沟、连界、越溪一带,方圆面积不小于100平方公里,尤以威远煤矿、山王风桠口山脚下元山堡一带优质煤最为著名。

元山堡一带煤矿出产的煤,经骡马驮运、脚夫肩挑背磨,到达陆路盐煤古道第一站风桠口。风桠口有座风桠庙,风桠庙正对着“双狮拜佛”景点,风光很好。脚夫、骡马在风桠口稍事休息,又继续上路前行。随后穿过“304”微波站,到达盐煤古道第二站山王场山王殿(现山王镇政府一带),再顺着沿途的青石板路,爬上翠峰山。拾级而上,站在翠峰山顶,可以俯瞰山脚下的美女山。

然后继续向前,便来到盐煤古道第三站“五梅花”。五梅花是指高高矗立着的五座山,山脚下有一口堰塘,此地山清水秀,五座山围在一起,像一朵盛开的五瓣梅花。当年的脚夫在五梅花堰塘边稍事休整,喝一喝水,饮一饮骡马,吃一点自带的干粮,又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行。

步行约半个小时,便来到盐煤古道第四站“马儿石”,此处是山间羊肠小道,左边是高耸的山岭,右边是深深的悬崖。

像马背一样光溜溜的山脊,不长一棵树,不生一根草,中间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梯,宽不足一米,空手行走尚需小心翼翼,更不用说挑、驮几十上百斤的煤炭,那更是需要谨慎又谨慎、小心又小心,否则极有可能摔下悬崖。“马儿石”最前面有一个“冰洞”横穿东西,像马儿的眼睛。冰洞进口处为山体自然裂隙,仅容瘦小身材的成人一人侧身匍匐前进,体型稍肥胖的人进入都非常吃力。“冰洞”里有一人工开凿的十多平方米的洞室,里面有石台、瞭望孔、射击孔,据说当年遇到抓壮丁和“棒老二”(土匪)抢劫的情况,这里就成为当地村民的躲避场所。“马儿石”的马颈处,原雕刻有“李家林”三个一米见方的行书大字,如今早已风化,只能依稀辨识。“马儿石”脊背处侧面,以及“马儿石”山脚下的另一处石壁上,还雕刻有走马的图案,生动传神。

走过险峻的“马儿石”,一路顺坡下山,便来到盐煤古道第五站 “五里坡”。当年笔者的三个舅舅,常年行走在盐煤古道上,以吆骡马、挑煤炭为生。笔者的外祖父则在五里坡搭建了一处茅草房,开设了一个简易小店,为沿途脚夫、马帮提供茶水和素菜淡饭,顺便为当地村民杀猪宰羊办红白喜事,以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

过了五里坡一路往下,又是一条青石板路,然后一路下坡,到达山脚,然后再往上爬,爬上山坡便是盐煤古道第六站“烟坡岭”。站在烟坡岭上,可以俯瞰山脚下非常有名的“五条马路”,五条马路因盘山公路上五道弯而得名。稍远一些还有一座名叫“磨子山”的山。当年没有修建公路,陪伴脚夫、马帮的,只有青翠的磨子山和它的传说。

过了烟坡岭这一站,一路往下,沿途没有了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取而代之的是高高低低阡陌纵横的梯田和台土,提心吊胆的脚夫心情略微放松,快步行走在青石板路和黄泥大道上,直奔盐煤古道第七站,也就是终点站铺子湾(盐井溪)。

到了盐井溪煤码头,脚夫放下煤担子,卸下骡马背上的煤挑子,将煤炭送到磅房过秤,再到账房结账,拿到辛辛苦苦挣来的脚价钱,灌一肚子又苦又涩的茶水,连饭也舍不得吃,便又匆匆忙忙沿着盐煤古道往回赶,尽快回家将钱交给妻儿买米粮。在家歇上一晚,第二天天不见亮,他们便又披星星戴月亮,挑着煤筐、吆着骡马,开始了周而复始的艰苦营生。

从铺子湾(盐井溪)到山王镇这条陆路盐煤古道上,不仅有风桠口、304、翠峰山、美女山、五梅花、马儿石等许多优美风景,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条古道既承载着辛酸的往事,也见证了威远煤炭开采和煤矿兴衰的历史。

参考文献:

1、2002第2期《当代矿工》,《四川威远采煤史杂谈》(作者:肖宇);

2、《抗战时期威远河航道整理工程及其现状》(作者:威远县政协文史研究员 李宇时);

3、《论抗战时期自贡盐业的发展》(作者:四川师范大学 彭红碧)。

新闻推荐

有序有力层层推进浓浓“甜城味”香飘千万家 “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纪实

采摘资中血橙(资料图)记者王斌摄无花果加工顾客选购“甜城味”名特优农产品(资料图)记者张小丽摄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