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村 追忆当年石油大会战
红村初建时的场景
钻采井场
中央首长视察红村
当年的会战指挥部资料图片
红村,位于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别看红村现在与农村没什么区别,可50多年前,这里却聚集过上万人进行石油(天然气)会战,一时间风光无比。当时,包括邓小平同志在内的多位中央首长都曾先后到这里指挥过会战。就连“红村”这个名字也是邓小平命名的,当年红村所开采的天然气曾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奏 新场发现天然气
据年近80岁的红村老人廖宣州回忆,以前这个村叫杨柳村,村西有一个山坡叫曹家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专家们根据新场境内天然气冒出地表的现象,对新场的地质结构进行勘测分析,认为新场境内有石油天然气。1964年,通过探钻成功开采出天然气后,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新场境内进行石油天然气大会战。1965年,四川“石油会战”领导小组成立,会战指挥部从成都迁到威远县新场镇曹家山(现在的红村)办公,挂牌为“四川石油会战指挥部”,由当时任国家石油部副部长的张文彬坐镇指挥。
廖宣州说,当时“指挥部”所在的曹家山,茅草丛生,荆棘满山。中央的命令下达后,1965年秋,“指挥部”就组织工人和当地村民一起进行建设,一时间曹家山上全是修建场景,参与建设的人数多达数千人,开采石头、搬运石块、砌墙、盖房面,仅10多天时间就在山坡上用片石(乱石块)砌墙修建起了几十栋房子,一条377级的石台阶由山脚直通山顶;半年过后就建造出了拥有1000多栋房子的小山城。新场境内除了杨柳村,还有曹胜村、裕河村、上游村等都相继打有天然气井钻开采石油天然气。当年威2井就产出了大量的天然气。
建设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为了鼓舞士气,加快进度,1966年初夏,“指挥部”组织召开了“会战誓师大会”,再一次进行石油会战动员。参与大会的,不仅有新场境内各钻井队和各单位的石油工人,还有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代表、骨干等。廖宣州当时负责通讯保障,话筒和电话等设备都由他负责维护。那次会上,来自各油田的队长们都争相抢话筒表决心。廖宣州担心抢坏话筒,赶紧以身相护。誓师大会后,各路人马奔赴各个地区,对威远、阳高寺、嘉陵江构造带等展开全面的勘探钻井工作。
从那以后,新场境内的一些山村,凡有井场的地方都修通了公路。山坡上,井架冲天,白天钻机隆隆,夜晚灯火通明,采气不停,热闹非凡。
红村“石油会战”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取得了突破成果,发现了我国陆地上第一个海相整装大气田——威远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400亿立方米。1966年12月,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的天然气输气管线威(远)成(都)线建成。新场境内的天然气通过这条管线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76年,威远气田产气量达11.57亿立方米,最高日产高达373万立方米,当时属于全国产量最高的单一气田。
红火
邓小平亲自命名
关于“红村”这个名字的来历,廖宣州记得很清楚。那是1965年11月,一个晴朗的上午,廖宣州正准备下班,指挥部的领导对他说:“明天有位首长要来视察,你抓紧把电话机检修一遍,保障电话畅通。”
第二天上午,只见外来了一些车辆向曹家山坡上的3号院(即当时的“四川石油指挥部”办公楼)驶去,这时廖宣州正好从下面顺石梯去往3号院,打算再检查一遍电话线和电话机,刚走到3号石梯口,就见一个穿着中山服的领导从车里出来,随后向3号院拾级而上。
廖宣州说,当时自己离得很近,一下就感觉到这位领导在哪里见过,后来从接待和随行人的谈话中得到印证,眼前的这位领导正是邓小平。邓小平听了“指挥部”领导的汇报后,又视察了威二井等一些井场和生产环节。
在听“指挥部”领导汇报时,邓小平当时特意问了这个地方的名字。大家告诉他叫杨柳村,小地名叫曹家山,但与“指挥部”相关的特殊地名还没有。邓小平说:“这里是全国的气田会战之地,搞得这么红火,地处农村不在城市,干脆就叫‘红村’吧。”从此,“指挥部”这个地方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红村。
后来人们习惯把“四川石油会战指挥部”简称为“红村指挥部”或者就直接叫“红村”。再后来修订村名时,杨柳村更命为了红村村,并延续至今。
此后新场镇境内还建了威机厂(四川石油威远机械修理厂)、化工厂、脱硫厂等工厂,新场镇的农民也用上了电、气、自来水等现代生活必需品。据说,当时新场镇是该县人气最旺、经济最活、生活最富的镇。
岁月
渐被淡忘的红村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当地的天然气产量逐年下降。随后,曾经红火的威1井关闭。红村也慢慢被淡忘,工厂和工人逐渐搬离了红村。红村失去了昔日的红火。
不过还好,有关部门已确定并正筹划在红村修建一座关于当时石油会战情形的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的红村,让世人看到红村昔日的辉煌与成就。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德记者余力)近日,四川省首届网格管理员技能“大比武”活动决赛在成都举行,内江市代表队获得团体优秀奖,邹昌军、...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