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情怀和担当书写在抗震救灾一线 内江日报社县区部记者周瑶慧

内江日报 2019-10-29 07:55 大字

周瑶慧(本报记者 王斌 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内江日报社县区部驻资中记者周瑶慧。今天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把情怀和担当书写在抗震救灾一线》。

作为记者,我们的天职就是,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现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报道带有更多的温度和深度。

时光,回溯到我们每一个内江人都无法忘记的9月8日——

那天早上6点42分,在一阵剧烈的摇晃之后,我立即穿上衣服跳下了床。我清醒地意识到:作为记者,一场采访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

6点58分,报社中央厨房指挥平台上一条条指令源源不断地发出:内江发生地震,震中在威远龙会,全体采编人员立即进入一级应急状态。

7点12分,我接到任务:以最快速度赶到资中陈家镇采访。当我冲出门时,我的同事们,有的搭车,有的开车,已奔向去往震区的路上!

赶到陈家,已是接近上午9点,这时,报社“抗震救灾共护家园”直播平台已经开通,并在全市率先发出来自灾区的第一条报道。

大雨中的陈家镇高家坝村,地震打破了乡村平常的宁静:部分民房裂开了两指宽的裂缝,有的阳台栏杆摇摇欲坠,地上到处散落着破碎的瓦片……我一路踩着泥泞和瓦砾,一边拍照,一边用手机发稿。正在这时,余震发生了,几块瓦片从房梁上落下来,砸在了离我仅半米远的地方,周围的村民都不约而同喊了起来,“快出来,快出来,不要站在屋檐下。”此刻,我已顾不上害怕,只想多拍几张现场的照片!

在村里,我碰到了正带领村民排查房屋隐患的周利国。地震发生时,他最先冲出来组织村民避险,顾不上家里的妻子、年过八旬的父母和1岁多的孙子。在排查完所有村民的房屋后,他才发现自家二楼的阳台也被震出了两三米长的裂缝!我问他,为什么不顾自家,要先去照顾其他村民,他只回答了一句话:房子裂了可以修,但人出了事却没法修,人命关天是大事,肯定先顾人,后顾家。

地震发生后,不少村民把家里能搜出来的所有塑料布、凉板床等物资都拿了出来,在空地上搭建起简易的帐篷,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大家照顾老幼,互相帮助,现场紧张有序。

面对灾情,村民们没有慌乱,他们的质朴、坚毅和冷静让我深深感动。

我不停地拍、不停地采、不停地写,同时综合其他乡镇发来的信息,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就用手机发回了30余条报道……

那一天,我的同事们和我一样,都是在紧张和奔波中度过——

我的同事胡信柯,地震发生时,他和怀孕7个月的妻子正好在全安镇老家。当他扶着妻子跑出家门时,旁边一间土墙房垮下的墙皮刚好砸在妻子脚下,吓得年迈的岳母大喊:“赶快开车送我们回内江”。正在这时,报社安排采访的指令也来了,一边是亲人的安危,一边是工作的紧急,看着犹豫不决的丈夫,妻子坚定地说:“你快去采访,我和妈妈坐车回去。”胡信柯深深地看了妻子一眼,转身就往街上跑,几分钟后,他就给报社发回了地震当天的第一条报道;

我的同事摄影记者王斌,9月8日晚上8点才从厦门赶回内江。不顾旅途的劳顿,他一下车就赶回家拿起相机,饭都没吃就赶到全安镇。当大多数媒体记者已撤离现场时,他依旧留在安置点。整整一个通宵,当群众安然入睡时,他端着相机,一个一个帐篷地捕捉镜头,记录下灾区震后的第一个夜晚……

在这场抗震救灾的直播中,报社直播平台从上午9点一直直播到傍晚6点,一共发出177条报道,这一条条带着温度、热度的新闻,不仅展现了灾区人民积极抗灾自救的坚韧,更记录了省、市领导和各级各部门、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全力组织救援的感人场景。

和我们一同战斗的,更有我们的媒体同行——内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刘远倩,几次往返灾区,只为多角度记录灾后重建情况;内江广播电视台编辑郭杨,连续数小时滚动播报地震新闻,因为长时间保持坐姿,站起来时一下摔倒在地……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记者接近现场的程度。我想,支撑我们奋不顾身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记者,肩上担负着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

地震后的几天里,我们的记者仍然坚守着各自的点位,持续关注和报道灾区人民灾后重建工作。

震后第五天,中秋节。我再次来到高家坝村,已在外露宿了四个晚上的村民都先后回了家,生活,像往常一样继续。

也是在周利国家,我看到他的兄弟姐妹从外地赶了回来,一家老小欢声笑语围坐在一起。阳台上,补缝的水泥还未干透,但却并不影响一家人团聚的开心。

“有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点地震,我们不怕!”周利国爽朗的笑声里,透着自强不息和感恩奋进!

10月1日,国庆节。我和我的同事来到威远县受灾较重的龙会镇互助村采访,这里,正在举行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孩子们庄严地行着少先队队礼,从现场人们坚定的眼神里,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巨大的声音:面对灾难,我们毫不畏惧!重建家园,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依然美丽!

马波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抗震救灾一线作为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实践课堂。

威远5.4级地震发生以来的这50个日日夜夜里,420万内江人民透过我们的文字和镜头,见证了内江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广大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艰辛和努力,这不正是我们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吗!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笔和镜头,把这些先进感人的故事传递,温暖人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我想,这就是我们记者的情怀和担当!

新闻推荐

好习惯 好人生

内江市威远县实验小学三年级三班周庭曲“如果你有很好的成绩,那么恭喜你。可你如果没有好的习惯,那么你永远不会成...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