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越溪牛灯舞”:那一天,我们登上了全国舞台
牛灯舞表演(受访者供图)
讲述人:曹顺清曹顺清,1975年退伍后转入地方工作。此后33年里,他一直在越溪镇从事与文化体育事业相关的工作,曾担任越溪镇文化站站长,2009年退休时系越溪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是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威远“越溪牛灯舞”的导演,也是剧本作者。背景:2009年,威远越溪牛灯舞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包装和打造,“牛灯舞”从乡间走向全国。2010年,“威远牛灯舞”代表四川入选并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荣膺最高荣誉奖——精粹奖,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本报记者 高波 整理
原生态的“牛儿灯”
越溪牛灯舞,过去称为“牛儿灯”,起源于越溪镇的俩母山下,最早可追溯到清朝。
相传,俩母山下的农民在劳动之余,以放牧、农耕为背景,用农具撮箕做牛头,用土布做牛衣,用铜盆做打击乐器,模仿耕牛的各种动作,以杂耍的形式自娱自乐,逐步演变为后来的“牛儿灯”,由此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牛儿灯原生态文化,并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
越溪镇居民吴双林是越溪牛灯舞非遗项目的另一位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兄弟六人在父亲那里学得祖辈传下来的牛儿灯道具制作及表演技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因为种种原因,“牛儿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吴双林几兄弟组成的“牛儿灯”队伍也因此解散。
我当时是越溪镇文化站站长,在我看来,“牛儿灯”表现了农民对耕牛的崇敬和对土地的眷恋,对丰收和致富的期盼,如此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就这样荒废了实在可惜。于是,我便去找吴双林,希望他能够将“牛儿灯”再次组织起来。
此后,“牛儿灯”开始重新“出山”。经过培训,演出队伍逐渐壮大起来,最多时有30多人。
“牛儿灯”重新 “出山”,是推动文化繁荣的一件好事,但其表演没有故事情节,表演随意性大,主要是走乡串户行叩拜礼,说“四言八句”为人们讨吉祥,如果不创新,始终没有办法登上大雅之堂。为此,之后几年里,我一直思考着如何在“牛儿灯”上做文章,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让“牛儿灯”变得更具观赏性。
“牛儿灯”变牛灯舞
2006年底,威远县准备举办首届民间文艺汇演,请越溪镇的“牛儿灯”参加。在这之前,越溪“牛儿灯”经常参加各种表演,看的次数多了,人们就没有新鲜感了。
我接到县里的任务后向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作了汇报,并提出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改编创新,让“牛儿灯”有故事情节。这项工作得到了镇上的大力支持。
其实,我当时还是有压力的,“牛儿灯”是原生态表演,想要改编、穿插故事并不容易,搞错了就是画蛇添足,改编必须让人心服口服。
最终,我以浓郁的川南乡村风俗为依托,以“牛儿灯”的发源地俩母山为背景,以两个放牛娃上山放牛途中发生的小故事为主题,写出了第一部剧本《双牛闹春》,指导吴双林他们将原来的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配上山歌,冠以“牛灯舞”的名称。
2007年初,“牛灯舞”参加全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广受好评,获得优秀节目奖。之后,在县、镇政府及县文体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越溪牛灯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牛灯舞名声大噪
2009年6月,越溪牛灯舞要到成都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为此,需要一个备用节目。
我根据早年自身犁田的切身体会,以农夫耕田为背景,以牛打架、人拆架为主题创作编写了第二个剧本《牛气冲天》。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精心排练,节目在非遗节上获得好评,上千观众踊跃观看。同年7月,“越溪牛灯舞”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我退休后定居成都,但始终关注着越溪牛灯舞的发展,积极参与培养组建大学生村官牛灯舞队和培养组建中学生牛灯舞队。
2010年6月,越溪牛灯舞代表四川入选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获得了农民艺术节最高荣誉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展览。
越溪牛灯舞登上了全国的大舞台,这让我和吴双林他们感到无比自豪。那次参演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2010年6月1日接到参演通知时,距离演出时间只有半个月。得知演出的规格后,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提高“越溪牛灯舞”演出质量,我和牛灯舞表演队长吴双林加班加点赶制牛头、牛衣等演出道具。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不仅重新制作了两套表演服装,还将剧本《牛气冲天》再次进行了精细修改,后更名为《双牛闹春》。
经过一周的集中训练后,演员们于6月13日赶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后才得知,按照艺术节组委会总导演的安排,开幕式上38个节目的表演时间共为80分钟,组委会只给了“威远牛灯舞”2分14秒。而“牛灯舞”在家编排训练的时间为7分钟。为此,我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广场上,从早上8点钟反复排练到晚上11点过,最终在两天之内强化完成了改编排练。
6月16日,“越溪牛灯舞”作为四川唯一一个入选节目,与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34个农民艺术团体,和赵本山、蔡国庆、吕薇、阎维文、郁钧剑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一起,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数千人观看了演出,“越溪牛灯舞”的精彩表演受到热烈欢迎和称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及数十家省、市、区电视台及报刊报道了威远“越溪牛灯舞”的精彩表演。
6月17日和18日,“越溪牛灯舞”还和其他表演团体一起参加了中国农民艺术节的专场文艺汇演,大受好评。在这之后,“越溪牛灯舞”受到广泛关注,常常受邀参加重大活动演出。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又以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迹为主题,创作了第三个剧本《牛儿复仇记》。
“牛灯舞”的传承和发扬,是内江非遗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威远越溪牛灯舞已有了自己的民俗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舞”的传人,吴双林又将“牛灯舞”传承给了儿子吴志挺。
尽管我已70岁,但作为非遗传承人之一,我仍将继续创作剧本,让越溪牛灯舞不断传承创新。
新闻推荐
威远县公安局充分利用“威远公安”双微平台、“平安威远”抖音平台以及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通过邀请媒体记者随警作...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