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闺”的 发现穹窿
“此间哪让桃源洞,愿学秦人避几年”
——探访威远穹窿地貌区
这里,近90余座古寨依山而建,其规模和历史世所罕见,被称为“华夏第一古寨群”;这里,有始建于唐代的摩崖站立接引佛——佛尔岩大佛,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立佛”;这里,是全川生物链保存最完整的自然宝库,是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童话世界。这里,就是威远穹窿。
威远穹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穹窿,自然生态良好,山水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悠久,铁盐文化深厚,堪称世界奇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指出,我国有个著名的“威远穹窿体”。它是四川唯一三叠纪地质整体出露区域,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穹窿地貌区。
穹窿,一个令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地质名称,一个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穹:上拱,凸现,突兀;窿:坑道,凹陷,峡谷。核部区似帽状、似锅盖,周低而中高。
四川盆地威远、荣县、仁寿、资中、井研交界处的荣威穹窿,面积约902平方公里,其中威远境内约641.5平方公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穹窿地貌区。
2014年至2019年,威远县政协连续六年围绕“穹窿”相关课题开展调研,为穹窿的开发利用鼓与呼。春光明媚的3月,记者走进威远,跟随穹窿专家去探寻“威远穹窿”浸润千年的神秘。
奇特的方山台地,植被茂盛、林海茫茫;奇异的峡谷坑道,地表断裂、遗迹斑斑;奇谜的山势水系,拓展出众多的山脉河流;奇幻的地质地貌,犹如盆地中的一颗明珠。
威远穹窿,海拔高出周边300至500米,被称为“川盆中之高台”;因其生态优美、植被繁茂,生物种类繁多,且夏季最高温低于周边3至6摄氏度,又被称为“红盆中之绿岛、热盆中之凉台”。
“除了壮美的自然景观,穹窿地貌区域内的人文景观更是‘天下独绝’,最令人称奇的是数量众多的古寨。”曾在旅游部门工作多年的威远县政协委员、严陵镇党委副书记张何军对穹窿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穹窿古寨是穹窿地貌最生动的表现形式,以穹窿古寨作为穹窿地貌的名片,明显直观且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
穹窿方山顶部平阔,峭壁环绕,状若天然城郭,易守难攻,是天造地设的建寨之地,所以穹窿方山上多建有寨堡,多数寨门上题刻“砦”(同“寨”),顾名思义,就是建在山石上的寨子。
穹窿古寨凭借天然台地而建,寨路在陡险的天然岩石上凿就,寨墙为垂悬的天然石壁,寨门以天然岩石造就。穹窿古寨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老君山、高顶寨、向家寨、雷家寨为代表的方山古寨,具有军事堡垒作用;第二类是以铧头寨、寨子岩山寨和烟厂岩山寨为代表的洞堡古寨,用于储粮藏兵,以避兵祸;第三类是以天保寨、八姑寨、四合堡为代表的围墙古寨,太平时期人们于寨外耕种、寨内生活。
“穹窿构造地带蕴藏丰富的盐、铁资源,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穹窿方山地势险峻,大多仅有一至两条小径可通至山顶,据险扼守,只需在上山必经要道上修筑关隘城门,少数地段加筑城墙,即可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穹窿古寨就是古代军事建设的杰作。”与县志打了近十年“交道”的威远县史志办原主任冷国文称,穹窿古寨就像一本有声史书。
穹窿古寨的建造历史,可追溯到1500余年前。威远县西北山区古称铁山,自古产铁。《井研县志》记载,三国时期,武侯诸葛亮曾在铁山(今威远连界镇、小河镇、两河镇,荣县双古镇一带)冶铁制造兵器并屯兵山寨扫荡夷人,这是穹窿山寨军事设施建设最早的记载。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记录,南宋末年,四川饱受蒙军进占的战争创伤,朝廷开始“以山势修建堡垒”,构建了“以山城山寨为屏障,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据《仁寿县志》记载,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和李、蓝起义,席卷川中大部地区,威远穹窿古寨进入建造高峰,现存古寨多数为这一时期新建或在旧寨原址上重建的。
从三国至民国时期,穹窿古寨群跨越近两千年,成为该地区编年史的活证物。穹窿古寨的规模之大,形态之多,耗资之巨,建造之密,全国罕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在900余平方公里的穹窿山系上,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寨共有近90座。威远县境内两河、连界、越溪等10个山区镇均有分布。
“数百年过去,那些用石头垒就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那数十座寨堡依然托迹于此,凝固为一种独特的古寨文化。当我们踏足在那些厚厚的石阶之上,抚摸那些巍巍的寨墙,似乎能感受到千年的时光流转,仿佛能看到先民在寨堡内安身的场景,自然而然引发情感共鸣。这些寨堡,分明是陶渊明笔下那个安居乐业、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悠闲恬静的世外桃源。”在威远县政协主席刘浑源看来,在兵荒马乱的乱世,穹窿古寨正是人们远离喧嚣尘世的理想之所。
开发穹窿——
“文化优势成为发展优势,重塑新时代乡村芳华”
2009年1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专家组考察威远穹窿古寨后提出:“穹窿古寨群属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2014年,威远县政协组织委员三次对“穹窿地貌资源旅游开发情况”开展视察、调研、民主评议。此后每年,县政协至少三次组织委员与该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实地走访调研,将履职触角延伸至“穹窿开发”的方方面面。几年来,县政协掌握了大量关于威远穹窿的第一手资料,委员们通过调研报告、社情民意、委员提案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威远穹窿的开发和保护。委员们达成共识:“威远穹窿古寨堪称中国山寨的活化石,是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必须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科学开发利用。要努力去认识它、宣传它、开发它。”
这一建议,推动了穹窿旅游的发展。
2016年,《威远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以全域旅游思路,确定威远县“1336”旅游发展战略,即:打造一个世界级旅游品牌、构建三大特色产品、打造三大拳头景区、发展六个旅游培育区。
2017年4月7日,内江市政府下发《威远穹窿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方案》,规划了威远穹窿的未来:到2022年,全面完成穹窿旅游综合体建设,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此后,“穹窿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项目”被列为首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的首推项目;2017年5月,威远被原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等12家单位共同确定进入《2017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长葫峡谷旅游区项目”被列入全省30个重点推介项目(位列12);“俩母山古砦群项目”被列入全省100个招商优选项目(位列35);慈菇塘原始次森林、骑龙坳云雾、五堡墩日出等穹窿自然生态景点陆续被外界所熟知和认可;2017年6月24日,威远穹窿地貌被省摄影家协会命名为“四川最美观景拍摄基地”……
随着“天下穹窿·魅力威远”旅游品牌的叫响,沉睡多年的穹窿旅游资源开始“苏醒”,吸引着八方游客,威远旅游业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
“威远穹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下一步如何为穹窿文化遗址保护、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后续动力?”刘浑源将目光放到了更远处。
2018年2月,刘浑源在内江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提出:“合理开发天下穹窿资源,将旅游规划与自然景观、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新村建设深度融合,保留特色、突出特色,以‘产业+旅游’的思路促进县域内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工旅并进,文旅共生,农旅结合。”
2018年5月,威远县政协调研县域无花果产业发展情况,建议打造威远无花果产业园区。2019年3月,刘浑源率部分县政协委员围绕“穹窿茶业助力乡村振兴”开展重点调研,并提出“威远穹窿依托高山云雾茶产业,可进一步完善威远的旅游项目,为穹窿旅游注入产业活力,有利于穹窿旅游可持续发展”。
从征集文章到编辑出版,威远县政协耗时两年,17万字的《石头上的桃花源——威远穹窿古寨探秘》一书近日面世。
“编辑此书,意在将穹窿大地上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具象的形态展现出来,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旅游优势的特色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铸魂。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穹窿古寨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包装,威远穹窿古寨群必将成为这方土地上的重要文化标识,必将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推动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重塑新时代乡村的‘芳华’。”对威远穹窿旅游的未来,刘浑源信心满满。
情系穹窿——
“岿然两母在云中,走出‘深闺’天下知”
从威远县铺子湾镇进入同心村,翻过一道低缓山梁,突兀陡峭的高山、横亘的深沟蓦然入眼。这就是威远穹窿核心区“俩母山”。
“压尽陵州百万峰,岿然两母在云中”。俩母山海拔835米,两峰并立,南大北小,形似母女,相依相偎,秀丽婀娜。俩母山主山脉呈“∽”形,横置东西,走向南北,是威远清溪河、越溪河,荣县旭水河、中溪河及周边13条河流的发源地。
这里,孕育着深爱穹窿、情系穹窿的威远人。
他们,为“此山”唱颂,让珍贵奇特的穹窿资源日渐走出“深闺”。
威远县颇有名气的“穹窿专家”吴岳辉,1956年出生在抬头就可仰望俩母山的山脚农屋。从读小学到上高中,从当民办教师到担任越溪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在俩母山脚下生活、工作数十年间,他与穹窿结下了不解之情。
1998年,吴岳辉接待了两位地质专家:廖先贵、王文才。“这两位地质专家对威远县的穹窿地貌情有独钟,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俩母山人,最熟悉线路,我就带着两位专家到俩母山各处走访。”正是这次接待,让吴岳辉见识了俩母山的“真面目”,也开始研究穹窿。
此后,吴岳辉在数年间又数次陪两位专家进山考察,并利用工作之余,查文献、读方志、看星图,向专家请教,与文友交流。
渐渐地,他感到以前嫌高险难行的山谷,有了画意诗情;原本平淡无奇的方山台地,显出了灵动多姿;早已坍塌的山寨城墙,淌出了先人生活抗战的故事。
2005年,在吴岳辉的推动下,越溪镇政府与两河镇政府联手打造境内穹窿地貌旅游资源,并邀请廖先贵、王文才两位专家出谋划策,制定《四川俩母山穹窿旅游开发详规》。
2006年,吴岳辉调至威远县人大工作,依旧保持对穹窿地貌的热爱,并更加积极地向县委、县政府推广穹窿之珍奇。2008年5月,吴岳辉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撰写成《四川俩母山穹窿奇观》,详细介绍了穹窿地质地貌的形成年代、奇特构造、断裂沟谷等旅游资源,同时综合来自原成都市旅游局、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的相关论述,提出了内容具体、条理明晰的开发设想。
3个月后,内江市委主要领导与原省旅游局、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专家组一行,进入威远调研。
2016年4月,吴岳辉退休后第一件事便是自掏腰包,在俩母山修建了4.5公里的步游便道。
几十年间,吴岳辉制作穹窿示意图数十幅,撰写穹窿研究文章数十篇,被文友称为“吴穹窿”。“以俩母山为中心向四周延展的大峡谷共有58条,从峡谷下端谷底到峡谷源头,通过几座水库渐次提升所显示的海拔高度,能直观感受穹窿地质阶梯式抬升的特征。”聊起俩母山,吴岳辉如数家珍。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只是为家乡穹窿尽绵薄之力。”吴岳辉的话,也是数十年如一日推广穹窿的冷国文的心声。
“穹窿是威远特有的地质地貌,穹窿古寨则是威远特有的文化标签。”多年与《威远县志》“打交道”的冷国文一直认为,穹窿应该成为威远的一张名片,在保护中推广。
2012年,作为县政协委员的冷国文提交《加大穹窿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的提案,在相关部门的办理下,穹窿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有了一定起色。2013年,冷国文跟踪调研,又提交了《关于设立穹窿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议》提案。2014年,威远县政府采纳提案内容,出台了《关于建立威远穹窿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工作方案》。
除了撰写提案,冷国文不遗余力地“解读威远历史,讲述婆城故事”。
“宣传威远,推广穹窿,是我的分内事。”3月,新任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的冷国文已经开始着手2019年县政协关于穹窿的调研了:“以前是政协委员,通过提案为穹窿开发与保护建言献策,如今到政协工作了,我会通过履行政协职能,继续为威远穹窿发展献计出力。希望有一天,让全世界看到穹窿之美。”
■文/本报记者 张潇潇 张诗若
■图/冷国文 夏向前 余远文
新闻推荐
(记者高波)3月28日,威远县人民法院召开“司法大拜年”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活动新闻发布会。省、市级多家媒体应邀参会,县检察...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