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代表委员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建言献策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表李尚勇:
目前,内江已将“氢能源”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积极推广氢能源在工业企业领域的利用。作为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帮助企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作为企业,特别是面临能源消耗等问题的工业企业,应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处理好“三废”问题,不断升级产品,降低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同时,积极实施煤改电、煤改气,采用纯氧燃烧等技术,对热源(如窑炉、输热管道等)采取保温措施,淘汰老旧发电机组;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市人大代表官建军:
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乃至2035国家战略目标,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企业更要以此契机,加快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跟踪低碳创新技术应用,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化水平。
建议钢铁行业企业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一方面要“实施钢化联产,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积极参与推进内江页岩气产业发展,打造气化一体、钢化循环、碳氢平衡的化工园区。另一方面要推动打造煤焦化产能约100亿元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低碳炼铁和纯净钢技术平台,推进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建设,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循环发展。
委员献策
市政协委员饶家萍: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转型等工作刻不容缓,这需要企业和个人迅速行动、积极作为,持续探索科学方式。
建议各级部门层层分解“双碳”目标,主动、及早提出落地方案。同时,加强导向性宣传,让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干部群众知晓和参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支持资源再生综合利用行业和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通过生产工艺改良、节能项目建设等方式降低碳排放。
市政协委员伍万东: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双碳”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对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建议在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严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准入关口,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表陈杰:
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生态环境保护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建议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和巡查力度,确保辖区内“无黑烟、无火光、无黑斑”。
聚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库)长制相关工作要求,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染源管控治理,确保水质持续可达标。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利用行动,整镇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市人大代表钟辉: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开展农业面源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要求,做到控制农业水的用量,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以及开展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秸秆回收利用。
因此,建议强化污染源普查,摸清家底。根据全市主要河流周边地形、地理,结合河道周边种植养殖情况,全面梳理农业面源污染排口,并通过实地调查,对污染源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同时,加强分类管控,健全体系。根据摸排结果,分析污染因子,如化肥农药、畜禽粪污、渔业尾水等。再结合污染原因,精准施策,分类管理,落实监管责任,达到健全管控体系的目的。
委员献策
市政协委员张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立足实际、谋划长远,深入研究、超前布局,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建议广泛动员企业学习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有限公司,瞄准“双碳”目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有效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大力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和重要河(湖)污染防治,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市政协委员覃川杰: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然引擎,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建议做好生态建设的“加法”和污染源头的“减法”,加快推进沱江生态廊道建设,重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西林诗画。大力发展山区丘陵地带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绘就幸福美丽乡村美好画卷;积极推动制造业环保提质,赋予内江工业生态内涵;将内江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动力,坚持“生态”作保障、“产业”打基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甜城,为打造“甜蜜内江”厚植环保底色。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代表建言
市人大代魏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建设美丽内江的关键基础。
建议在污染环境治理中,对企业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明确每个污染程度对企业的处理方法及相对应的达标标准,对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环保监控和处置措施。同时,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加快推进垃圾回收利用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力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和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更好地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市人大代表邓利军:
生态环境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是着力打造“生态内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城乡增绿”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都是“为当代计,为万世谋”。
建议在农村垃圾处理上再加速度,迅速推进垃圾分类在农村形成“主流”。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再挖深度,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和“五清行动”。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再有力度,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抓秸秆焚烧、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共同努力让内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委员献策
市政协委员张益: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实现。
建议立足内江实际,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深化沱江流域综合治理、打造滨水宜居公园城市等工作为重点,将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全力打造“生态内江”。
市政协委员廖红云:
生态环境建设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建议在抓好既有环保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同时,以“城乡增绿”行动为抓手,做到“见缝插绿”“见土栽绿”,推进“全域绿化”,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实施“城乡增绿”行动,要聚焦公共道路建设,严格按照道路等级匹配相应的绿化比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公共绿地建设;加快生态湿地公园、山体公园、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道路绿化量及品质;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绿地,打造具有丘陵特色的城市水系景观,保护滨水岸线。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颖 邹蕾 整理)
新闻推荐
每一天,在国家级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有12万套电脑外壳发往世界、7万支抗癌针剂发往全球2000家医院、1万套汽车曲轴销往...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