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20年!内江排水事业交出满意答卷 内投集团市水务公司达标排水纪实

内江日报 2020-11-17 01:09 大字

出水口(受访单位供图)

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兰萍

质:

从国家1996一级标准提升至国家2002一级B;从国家2012一级A再提升到今天的DB51(准四类水)

量:

从建厂初期2006年的年处理782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3461万吨;今年前三季度,污水处理量已达到3058万吨;污水收集处理率从最初的不到30%,提高到现在的92%以上。

规模:

资产规模从最初的1亿元,增长到现在的近9亿元。目前,该公司管理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4座,生产规模17.42万吨/天。

回首20年的发展与升级,内江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经理黄勇感叹:内江排水事业就像是一个伟大的传奇——

2000年~2010年

从无到有,书写里程碑传奇

看四川:四川在污水处理行业方面相对其他省(市)起步比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四川省只有成都市有一座三瓦窑污水处理厂,仅能收集处理片区内少量城市污水。直到本世纪初期,川内的个别地级城市才开始陆续建设污水处理厂。

看内江:临江而居的内江城因水而兴、抱水而卧,更得水之灵。先前,由于内江没有污水处理厂,且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各类污水的排放让沱江生态日益恶化,环境质量令人担忧。

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造福一方人。

2000年是内江水务人最应该铭记的一年。这年,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牌楼坝污水厂)开始筹建,并相继完成一期工程的可研、批复立项等前期工作。2002年,该项目正式动工建设;2004年10月竣工投入试运行。

该项目投资1.09亿元,占地面积54亩,总设计规模为10万吨/日,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规模为5万吨/日,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道15公里。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以其优美的环境、精良的设备、先进的设施,成为内江城市的又一个新亮点,同时也受到了省发改委的表彰奖励,更在内江污水处理工作历史上立下了一座里程碑。

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让原本“无处安放”的生活、工业污水有了“归宿”。

但不少“老内江”仍记得当年的现象:全市排水设施建设一度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部分排水设施年久失修,出现污水横流、雨水积存的现象;污水提升泵站数量太少,不能有效收集污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城区的污水不能得到有效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

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污水处理量只有782万吨(日均处理量2.14万吨)。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敦促水务人大步向前的鞭策。

2008年,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扩大污水收集范围,市水务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内江市城市污水配套管网及提升泵站工程,完成了1.1公里过江管道及大千路、西林大桥、大佛寺、罗家嘴等4座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该项目于2009年6月投入运行后,西林片区、东兴主城区、二医院片区等部分区域的城市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并通过老沱桥旁的过江管道输送至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效果明显!当年,全市污水处理量就明显提高,达到1102万吨(日均处理量3.02万吨)。

10年间,市水务公司秉承“优质供水、达标排水”的生产理念,在负重中前行,在前行中摸索,实现了从无到有里程碑式的跨越,初步实现了城市污水的区域收集处理,为内江的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0年~2017年

从小到大,用数字见证累累硕果

翻过10年,来到2010年。时间的更迭,不仅记录了内江排水事业的发展,更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据黄勇介绍,从2010年开始,我国每年将对城市污染物减排总量进行年度目标核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任务写进了党章,不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对污水处理的要求大大提高,其中明确要求污水收集服务范围要逐年提高,排放标准从原有的国家一级B标提高到一级A标。

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市水务公司二话没说,只有一个字:干!

——2011年,完成内江市城市污水配套管网工程。该工程建设截污干管3公里、民族路污水提升泵站1座。该项目投入运行后,火车站、棉纺厂片区的城市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013年,完成蓝剑大道排水管改造工程,完成DN800排水管道改造4.13公里;完成东桐路排水管改造工程,将原有DN800雨污合流管,改为DN1000排水管,完成管道改造2公里;

——2017年4月28日,圣水寺至寿溪河排水管道工程由市政府确定为应急工程,4月29日进场施工,5月20日完成蓄水位以下部分共计1公里DN1000钢管管道安装,年底完成剩余700米DN1000混凝土管道安装。

从2010年到2016年,通过实施内江市排污口整治工程和内江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改扩建工程、大佛寺污水提升泵站改建工程等,共计投资50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大大提升了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

同步进行的内江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09年7月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2010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投资1.2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并对已建成的5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在原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第三级处理——过滤、消毒,使出厂水水质达到国标一级A标准;谢家河污水提升泵站建成,2012年12月27日厂区主体投入试运行。

城市污水收集处理量从2010年的1419万吨(日均3.89万吨)提高到了2017年的3036万吨(日均8.32万吨),并且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A排放标准,并将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主要指标(COD、氨氮)和流量实时上传环保监管部门。

一串串数字、一组组数据,精准记录了内江排水工作走过的每一步、流下的每一滴汗、取得的每一个成绩。

而在内江水务人看来,这些更述说着他们通过真心、真情表达出的为民情怀和社会担当。

2018年~2020年

提质增效,见证“内江水务速度”

2020年1月1日起,各污水厂排放水指标均稳定达到DB51标准。

在外行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标准,但在黄勇和同事们看来,这是汗水,这是艰辛,这更是责任。

以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例,黄勇苦笑着道出了其中的不容易。

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于2014年3月正式立项,占地135亩,一期设计能力5万吨/日,厂外管网(小清流河段)全长23.5公里,总投资3.99亿元。2016年11月进场施工,建厂最初按照一级A标排放标准设计。

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2017年2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二污项目要按照DB51排放标准建设。排放标准的更改涉及众多事项,直接表现就是导致厂区主体施工单位及设备安装单位的招投标工作顺延10个多月。

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试运行,这是“硬标准”。

为确保如期“交卷”,市水务公司结合项目建设特点,将厂区工程分为三个批次,科学谋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充分用施工作业面,组织流水交叉作业,针对性地抢抓各关键节点。

那场景,黄勇至今记忆犹新:2019年3月设备施工单位进场后,项目建设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每周召开工作例会,项目部全体人员5+2、白+黑,连轴运转,挑灯夜战,风雨无阻事,尤其是在七八月酷暑季节,室外温度接近40℃,地面温度高达50℃,大家冒着烈日施工,衣服被汗水浸透,一个个被晒得黢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9月25日,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比既定目标提前了5天,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向组织、向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建设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同步展开。

为控制和治理沱江流域水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DB51/2311-2016),并要求沿江排污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这是内江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目标。

按正常工期,同类别项目包括前期的立项、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审批等各种手续加上后期的建设施工,要达到完工并达标排放至少需要两三年,而留给市水务公司的时间仅有18个月。

如何改?如何抢?如何达标?

一个个问题摆在面前,干脆利落的内江水务人紧盯目标,不说空话套话,撸起袖子只抓问题的关键,针对各个工序排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与时间抢时间,用速度赶速度,硬是在2019年12月31日这一既定时间完成了一期工程的提标改造,达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严峻的防控形势使得在建工程纷纷停工,既定的完工时间不能调整意味着工期将大幅压缩。2月9日,该工程作为第一批复工的重点项目投入后续建设中。在全力克服川南城际铁路沱江特大桥施工影响;新建反硝化滤池、污泥干化车间等构筑物桩基施工遇地下流沙层无法成孔浇筑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6月27日,随着最后一个通宵的抢工,整个项目主体完工,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在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战役中又一次交出了内江合格答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回眸来路,历史的巨变充分证明:内江水务人始终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劲,推动着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沱江水质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

新闻推荐

省政府实地督导内江市2019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意见反馈会召开抓好整改落实 推动内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唐泽学)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实地督导内江市2019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意见反馈会在内江召开。国家督学、四川省...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