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内江 共谋发展 “融入成渝?2020四川内江人才活动周”主旨演讲摘登

内江日报 2020-09-21 08:03 大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家匡廷云:

政产学研资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开展政产学研资有机结合,构建创新的科学生态体系,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和产业的发展。

201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LED人工光源植物工厂。并且已经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植物工厂专用的模块式整合栽培系统和高效优质专用营养液,开发出10余种适宜不同植物的LED光谱、20余种植物照明灯具。

植物工厂是生长环境条件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生产系统,是颠覆传统农业的新兴光生物学战略产业。它服务于国家乃至全球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能够克服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保障食品安全;对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灌溉用水具有重要意义;满足潜艇军舰、海岛、高寒等特殊地区边防等国防需求;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

生物质能是光合作用形成的,也就是说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把光能变成化学能储存在体内,是人类、动物、微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而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形成新兴的战略转移,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

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能力

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保证,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导。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强大的新材料技术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并提出更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是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科技创新是决定制造业竞争格局最重要、最根本因素,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制造业的发展、互联网经济的繁荣、生产生活效率的提升等带来的便利,都受益于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提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竞争、支撑保障、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环境等基础能力。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智慧城市专委会常务副会长、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原专职副主任、四川大学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研究所所长王谦:

选拔培养内江人才,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人类历史上有过且只有过三次真正意义上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革命,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信息革命。其中,农业革命具有地域性、聚集性等特征;工业革命使生产和治理体系变得集中化、规模化、中心化;现代信息革命带动了资源和信息整合、新基建和物联网系统的发展,引发了管理变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信息革命的推动,社会空间出现了多维化、智能化,信息变得碎片化,所以选拔和培养人才要进一步将资源整合与融合,搭建好服务平台,让地域散发充足的吸引力。此外,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持续深化改革,利用人才的力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治理人才拥有专业技术、懂得质疑、分清重点、利用好各类资源、收集和整合碎片思想等能力,这也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元素。

建议内江人才选拔和培养顺应适应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社会发展潮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中国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同时,祝愿内江选拔和培养出有区域经济和战略系统思想,并且懂内江、爱内江,切实为内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才。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邵平:

实施“高精尖优”发展工程,

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医疗服务战略型人才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

这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这也意味着医务工作者必须率先转变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发展健康产业,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巨大,完全有条件成长为支柱性产业,为我国经济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大健康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新引擎!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应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学榜样、找差距、建机制、增动力,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施“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把医联体建设延伸到民营医疗机构,并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集团医院管理一体化、业务协同紧密化,运营管理连锁化,资源配置集约化,服务流程标准化。

探索集团化医院与医保、商业保险密切合作,探索集团化医院建设与健康养老、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深度合作,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

西南大学副校长赵国华:

深化校地合作,

助力内江更好地“进城”“入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内江发挥优势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为学校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舞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话语权的战略资源。要准确把握高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责任使命,将大学的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大学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整合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积极引导科研资源嵌入地方支柱和主导产业价值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创新引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载体,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和传承地,高校要主动承担起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责任,结合川渝文化特色,为“双城经济圈”文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结合内江实际,要聚焦特色产业,合作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合作打造全国最大的血橙产业基地,共同努力将内江建成“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要深化人才合作,建设一流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构建高级人才培养平台,要拓展教育合作,打造基础教育合作新高地,通过校地合作助推内江更好地“进城”“入圈”。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戴宾:

抓好五个“坚持”,

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当今社会,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赢得人才,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优势、赢得未来,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内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早就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尤其是2019年以来,更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推动人才发展重大平台建设,制定系列人才政策,人才工作扎实推进,成绩显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内江的发展进入一个战略关键点,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持续深入地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才能在未来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要素的支撑,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内江要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在充分认识人才要素的主要性、高级性、核心性和非区域性等特性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坚持招才引才、坚持以用为本、坚持引进与使用并重、坚持外来与本土并重、坚持所有与所用并重五个“坚持”。

(本报记者 兰萍 全媒体记者 邹蕾 整理)

新闻推荐

内江高新区:线上线下结合 筑牢网络安全基石

线下广泛宣传(邓莉莉记者韦小梅)9月16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内江高新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举...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