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大千笔业:扎根“大千故里” 为“书画之乡”造更多好笔
讨论装裱
剔毛
一笔一世界
靠一支毛笔,描绘文化内江风景线;凭30年奋斗,将小小毛笔做成大产业,成为内江文化窗口;笔+装裱+书画培训联动发展,文化内江注入新元素——由内江制笔第一人朱小胜创办“大千笔业”品牌形象店,于2019年4月13日在大千路大千文化旅游景区隆重揭牌开业。其传承大千制笔工艺,给艺术家提供绘画创作工具,对开发大千文创产品,带动内江文创产品上档升级,弘扬大千艺术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邹明文/图
传承:
携祖传制笔手艺
到甜城开创毛笔事业
“朱老板,麻烦你在两天内将这一幅画裱出来,明天我要送到成都去。”8月酷暑,天气火热。这一天,位于东兴区锦官新城对面的大千笔业闯进一位中年人,“十万火急”地要求装裱自己的一幅画。
此时,朱小胜正在专心剔一支毛笔的毛,他抬头一看,原来是老顾客李尚无。摊开李尚无的画,足足有十平尺之多,要在两天内完成装裱,难度不小。
量尺寸、测轴线、看框架,两人很快确定了装裱规格。朱小胜一边安排员工准备裱画的材料,一边继续制毛笔。事实上,他正在制作的这支笔也有来头——日前,他承接了制作一批次毛笔业务,代表内江展示文创产品。他手上的这支笔,便是其中一支,已经走过八九十道工序。
“笔头虽小,容纳制作人和订制人两个世界。”剔毛是毛笔制作的工序之一,朱小胜说,一支毛笔从选笔管、笔毛开始,要走遍万水千山。笔管,包括竹、檀木、金丝楠木等数以百计的品种,而笔毛从选羊毛开始到最后装根、装尖等,需要梳、洗、捆、结、剔等复杂工序,难以言表。承接一支“私人订制”毛笔,朱小胜每道程序都力求精益求精,毫不夸张地说,有时一支笔,多一根毛与少一根毛,他心里都有数。
“工序太复杂,一笔一世界。”朱小胜一句话概括了制笔的苦与乐。
今年54岁的朱小胜,原是华夏笔都——江西南昌进贤县文港镇人,祖传制作毛笔的第三代传人,从小与毛笔为伴。从打杂清理毛料,到自己能独立完成一只毛笔,制笔一百多道工序,他一直走了30多年。
上世纪90年代,朱小胜全国各地到处跑业务卖毛笔,走遍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来到四川后,他发现川中、川南最适合自己的业务发展,尤其是内江文化人特别多,“毛笔最好卖”,于是产生了到内江开创毛笔事业的想法。
创新:
拆散名笔细研究
创新发展“大千笔”
来到内江,朱小胜根据市场需求,最开始以书画装裱为主,因技艺精湛,引来无数内江书画家及爱好者光顾。其间,他坚持不断提升自己制作毛笔的工艺。
一次,他花数百元购买了一支名毛笔。家人不解,自己都是制笔人,买笔干什么?朱小胜将毛笔头取下来,还原成一撮散毛,又分出羊毛、兔毛、猪毛、狼毛等,细数每一种类毛的根数,找出其中的比例。通过诸如此类的认真研究,朱小胜的毛笔制作手艺再上新高度。
朱小胜说,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和重视的今天,身为一名传统制笔手工艺者,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代。在他看来,内江作为“大千故里”“书画之乡”,应该有自己的笔文化。因而,扎根内江的他决定制作内江人自己的毛笔——“大千笔”。
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牛耳笔”享誉画坛,近年来,朱小胜一直潜心研究“牛耳笔”,希望传承大千制笔工艺,梦想开创大千笔业等系列文创产品。而“内江猪”的猪鬃韧性较好,是不错的制笔毛料,他便同时创新研制猪鬃加牛耳毫笔。
2018年,朱小胜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遇:大千产业园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他怀着对对毛笔那份情怀和执着,想要将自己做的毛笔品牌化。在政府支持和本人积极争取、张大千纪念馆热情扶持下,朱小胜成功创办“大千笔业”。
大千笔业形象店的建设,是大千笔品牌化创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朱小胜的经营理念着重于营销模式的创新,将顾客体验放在第一位,并以宣传传统文化艺术以己任。他希望将毛笔更好地在年轻人之中展示传承,所以他在大千笔业形象店中加入工艺展示以及亲身体验等环节,加强顾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同时促进顾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制笔工艺,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毛笔、体验使用毛笔。
“朱小胜的制笔工艺饱含着对大千文化的热爱,弘扬了大千艺术精神,彰显了一位传统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内江市书法协会主席、张大千书画院执行院长陈广仁如是说。
今年,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怀,朱小胜第四家门店装修即将完成,不久会正式营业。他表示,自己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心,他将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接力棒,成为内江笔业发展排头兵。
新闻推荐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邓焰孩子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反复受损导致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饮食、药物等原因,都会引起孩子...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