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专家刘发彬:坚守一线近两月,两个“战场”显担当

内江日报 2020-03-16 08:02 大字

刘发彬穿上防护服

刘发彬(右)查看影像资料分析病情

◇蒋艳 袁琪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党员打头阵

当好“老大哥”

3月14日,望着窗外的大好春光,刘发彬有些出神。随着内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清零”,刘发彬和同事们稍微有了喘息的机会:“自由呼吸的日子很快就要来临了!”

刘发彬是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平日里大伙喜欢叫他“发哥”。疫情发生后,他被选为市级和院级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自此,几乎每天都在抗“疫”一线奔忙。

专科门诊、病房值班、全院会诊、全市会诊……实在撑不住时,他就在医院病区宿舍短暂休息一会,醒了又返回岗位战斗。因为现在隔离病区还有部分医学留观人员,虽然工作的内容一样不少,但相比之前的工作强度已经减少了很多,回忆起这50来天与“新冠”交手的过程,“发哥”很是感慨。

春节前,网络上各种关于武汉出现肺炎的消息从四面八方冲击着大家的神经。作为一名在感染战线上工作了近20年的医生,刘发彬心里明白:上战场的时候到了!

1月20日,科室收治内江主城区第一例疑似患者,刘发彬脑袋中那根弦也绷到了最紧。当他告诉女儿取消陪她回老家看爷爷奶奶的计划时,女儿很是失望,“爸爸是个骗子”。

“或许她长大了就会明白,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刘发彬轻声说。

科室里的女医生居多,护士就更不必说了,大部分都是年轻姑娘。作为科室为数不多的男医生,刘发彬认为自己理应多照顾她们一些。正月初二,轮到科室上发热门诊。感染科医生陈巧玲回忆,那次,恰逢她值班,但因为前一晚几乎忙了一夜,精神状态不好。刘发彬发现后,二话没说,把刚脱下的白大褂又重新穿上,帮陈巧玲顶下了发热门诊的24小时值班。

“我是她们的‘发哥’,又是一名党员,刚好又轮休……”在刘发彬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加班连轴转

一线战“疫”忙

医院被指定为市级定点收治医院后,从1月下旬开始,医院收治的疑似患者及隔离留观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工作量也急剧增加。

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刘发彬,被选为市级和院级专家组成员,开启了科室——专家组两头跑的模式。一个多月,刘发彬参与了20余例市内疑似病例的会诊,跑遍县(市、区)的各定点医院,参与指导疑似病例排查、规范发热患者收治流程和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建设等工作。

作为专家组成员,需要24小时在岗会诊院内或者全市定点医院收治的疑似病例。因为专家组成员有限,时不时会遇到市级和院级两个专家组排班相连的情况,这就需要至少48小时在岗值班,而且在没有使用“易会通”时,他们还需要跑到相应定点医院去会诊。

一天早上,刘发彬刚值完24小时院内会诊班,又接到市级专家组通知到资中对一名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疑似患者会诊。紧急赶往现场,听病史汇报、查体、辅助检查、报疾控、核酸标本采集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完成后,刘发彬返回内江已是傍晚时分。此时,刘发彬才感觉到肚子咕咕直叫。原来,他忙碌了一天,都没顾得上吃饭!随后,他一口气连汤带面吃完了两碗方便面!

以医院为家

有愧疚有感动

收治第一例确诊病例后,医院统一安排了医护人员自我隔离休息处,刘发彬也就收拾家当过上了集体生活。一是为了方便工作,二是为了家人的安全。“那段时间太忙了,人在忙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抽不出精力想家人。”

恰好,医院收治的第二例确诊病人活动轨迹里有刘发彬家所在的小区。在隔离区轮班的空档,他给女儿打了一个电话,嘱咐她不要出门,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又忍不住向妻子唠叨孩子的功课。

让刘发彬意外的是,这次通话,女儿在电话里安慰、鼓励他,在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自身的防护。“那一刻,我真是禁不住眼眶一热,那个抱怨爸爸是骗子的小姑娘,在疫情防控期间突然就长大了、懂事了,她还跟我约定好,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去吃牛肉面庆祝。”

选择了坚守一线,注定要舍下小家。 特别是3月1日这天清晨,岳母打来电话,心急如焚地告诉刘发彬:岳父一早起来突然言语不清,送到医院检查,考虑急性脑梗死,想让刘发彬回家看看。

可这天,恰好是刘发彬的院内会诊班,随时可能出现会诊。怎么办?刘发彬安慰了岳母,又打电话拜托在老家医院上班的大学同学帮忙照顾,直到第二天妻子请好假赶回老家,刘发彬心里的石头才稍稍放下。

尽管因为这件事,刘发彬很是愧疚,但家人的理解还是让他很感动:“寒冬过去,春天终会来临!”

新闻推荐

暗访组兵分5路巡查暗访 内江市“周末卫生大扫除”范围广效果好

检查记者韦小梅摄整洁的办公环境◇全媒体记者唐泽学文/图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3月14日,内江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周末卫生...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