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何为国学与国学何为(一)

内江日报 2020-01-04 08:48 大字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特开辟“汉安国学讲堂”专栏,对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学术观点进行介绍,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现代阐释,敬请关注。

◇翁礼明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人心,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梦想,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将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得以不断提升。社会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在全球格局和全球视野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潜力和巨大的价值,于是国学热便应运而生。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国学和充分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必要对“国学”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梳理。

“国学”一词始见于西周时期,是指由西周王朝开设的国家级的学校,即培养贵族子弟的国立学校,“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学。西周王朝开创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文武兼备教育体系。周代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沿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设置了类似的国立学校,如太学、国子寺、国子学、国庠、国子监等,这类以培养统治集团的预备人才为旨归的国家级教育机构都可以统称为“国学”。

“国学”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产生于近现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变得极度脆弱。全盘西化成为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寻找民族出路的不二选择,全盘西化以彻底地反传统为前提。全盘西化与极端反传统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警觉,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怎么可能一文不值呢?于是“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就又成为近现代的另一时代主题。但近现代知识精英倡导的“国学”与封建时代的“国立学校”的含义有本质的不同,此时的“国学”意指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和文化,既包括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诸子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天文学、地理学、算学、医学、农学、水利学、建筑学等传统学术,也包括历法、风水、面相、武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近现代的“国学热”是对全盘西化政治主张的反拨,是面对西学东渐所形成的强势文化的抵制。

知识精英企图通过对传统学术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来阻止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通过对民族学术文化价值的诠释和阐发来彰显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可以说,近现代的“国学热”表达的是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对传统学术文化丧失的焦虑,他们试图在中西文化交融发展过程中寻找中国学术文化的独特价值、寻找中国学术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学术文化之林的理由和根据。

作者简介:

翁礼明,文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内江市首届“拔尖人才”,四川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理论中心主任。

新闻推荐

内江经开区交通镇:“创卫”再发力 攻坚不放松

(全媒体记者张生俊)目前,内江市创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内江经开区交通镇持续发力,狠抓创卫工作不放松,巩固创卫成果,提高创卫工...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