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中医药铺旧事
◇张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笔者家住市中区天津街,家门口就是中药铺,对中药铺有粗略了解。1953、1954年,本家五爷中医师张正成在门口做药店开诊。
当时,人们治病主要还是靠看中医、吃中药,解放前内江城就有杏林春、笃生公、仁和堂、太和春、慈敬堂和梓橦宫老药局等40余家中药铺,加上椑木、白马、田家、顺河、史家、双河场、小河口、龙门镇等乡场的中药铺,有两三百家。内江城区西药房仅有十多家,除白马、椑木外,各乡镇基本没有西药房。
“慈敬堂”是让我记忆犹新的药铺,它是内江第一个非盈利的慈善中医药铺。1943年,笔者二舅肖述良(内江史家乡人,时任开丰银号副经理,内江县银行总经理,大通钱庄经理,隆信银行代经理)和汤锦章(上海市人,原上海商务书馆学徒,时为内江南街锦章书店老板)、刘恒阳(东兴镇人,内江县临时参议员)等三人商议,认为内江县贫苦病人较多,缺医少药,应设立一个慈善药房为贫苦病人施药。商议决定后,次年,他们在文英街双巷子对门租赁一间店面开办诊所,请中医师马濬其坐堂,每天义诊4小时,为贫苦病人看病,病患凭马医生的处方,到南街太和春免费捡药,每月末由肖述良、汤锦章、刘恒阳结账付费。
后来,马医生忙不过来,又增聘内江名中医张文修每天义诊两个小时,两位医师从未缺席,分文未取。后来刘恒阳、汤锦章、肖述良三人又在城区土布市场空地自买材料,搭建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诊所,除两名医师坐诊外,另在救济院请了一个名叫何玉戡的孤儿做打杂工,免费取药仍在太和春,同时开展了向无力掩埋去世亲属的贫苦人施舍棺木的慈善活动(凭保长条到义诊所转单,再到河坝街三家木厂取简易棺木)。
1946年11月,肖述良、刘恒阳、汤锦章三人为了扩大慈善活动范围,广纳善款,真诚邀请热心慈善的士绅和地方人士张子堂、蒋意诚、张春蓬、廖仲衡、喻彤甫等,共11人成立了慈善活动董事会,张子堂提出义诊所取名为“慈敬堂”,大家一致赞同,推举他为名誉董事长,汤锦章为监事,余9人为委员。下设正副主任,刘恒阳为主任,负责经济来源;肖述良为副主任,负责业务,医务由张文修负责,所有职务均为义务。
经刘恒阳、肖述良、汤锦章和张春蓬四人多次研究,董事会研究决定,慈敬堂迁到大西街林家祠堂一个约200多平方米的新址,设中药铺、诊断室、挂号处(不收费),对捐款者均在大堂口张红榜彰示,同时增聘了陈织昌、刘彼南、张笃周、邓湖宾、官定彝等中医师到堂义诊,除司药、挂号、勤杂十余人有工资外,其余人员只供饭食、茶水,医师年终送点车马费。
慈敬堂开办后,每天来应诊的贫苦病人达200多号,到1947年下半年,董事会聘请张春蓬为“慈敬堂”经理。开支增加了,经济来源全由刘恒阳、张春蓬负责,陈泽如支援“慈敬堂”过河船一只,每月可收30个大洋。1949年上半年,“慈敬堂”又筹集了4000大洋,在大西街文昌宫对面买了两个门面作为永久堂址,里外共300多平方米。解放后,慈敬堂所有财产全部移交内江专署卫生科,很多员工留用(包括肖述良),成为经营性中药房。
中药铺的店招都比较雅致,本着“医本儒流”“ 医乃仁术” 取名均很儒雅,大都和医圣医道先贤有关,取名某某堂、某某春等,配有“金针拨开千里雾,妙药扫净一天云”等匾对和丹、散、丸、膏、汤及饮片古法炮制等广告牌。解放前,各中药铺还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像。
上世纪80年代,内江恢复老字号中医药堂店,就有中药店“仁和堂”,两旁书刻内江书法家李文馥写的楹联“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作者用熟地、白头翁、益母草、红娘子(火蝉)、一见喜(穿心莲)和淮山、牵牛子、国老(甘草)、使君子、千年健等十味中药名称,组成这副对仗工整、意蕴深长的对联,引起媒体关注,《中国医药报》1988年8月23日刊登了这副楹联及照片(笔者撰摄投稿)。
中药房一般备有各类中药2000余种,大一点的中药房如仁和堂、太和春等则备有3000余种。中药又分本地药和外来药,本地药如川贝、瓜蒌、姜片、麦芽等,外地药如安桂、杜仲、黄芪、大枣等。药店有掌柜、账房先生、抓药过秤的伙计(俗称“抓抓匠”),固定应诊的地方则称为“坐堂”。每月初一、十五和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生日时,中药店的主人、坐堂医师和从业人员要斋戒焚香祭拜药王孙思邈,表达保持医道神圣高尚的情操,以及努力济世活人、积德行善的经营之道。
患者进入药铺在选定的坐堂医师前,便排出半元或两毫银洋的诊脉费(实在无力付的贫困患者可免费),医师诊脉后将处方交算账先生核定价格, 抓抓匠手持处方高声叫:“抓药了,秦归三钱二,川贝一钱八,熟地一钱四……附片四钱先熬一时辰。”每味药单包,该切的切,该研磨成粉的必磨粉,该舂烂的必舂烂去皮,不另取分文。一二十味药即分一二十个小包,重叠为宝塔形状,从上方的麻绳卷拉下一根麻绳捆好后,两指一弹将麻绳弹断(据称,这动作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夫不行)。先熬的那味药会另包,抓抓匠会专门向患者说明,并在小包上书写,将处方放在药包上方。每味药可返回药店检验,验明正身。
当时外用药主要是膏药和丹药,大西街文昌宫水池附近的“刘膏药梓橦宫老药局”、文昌宫水池两边的“桂湖渔人”和“双木林记膏药柜”出售自制的膏药、丹药。“双木林记膏药柜”是笔者舅公林汉章开的,我六七岁时常带着八弟张天锡去舅公处向他要钱回家买菜,我两兄弟站在文昌宫水池旁候着,等着卖出膏药的钱。小膏药一分钱、中号膏药二分线、大号膏药五分钱,丹药另加一分到五分钱不等,丹药是生肌肉的红色粉末。生意不好时,要候一个多小时,我和八弟就帮舅公做膏药,舅公告诉我们,膏药是二活、赤芍、归尾、红花、白芷、川芎、二乌、桂枝、花粉、生夏、苍耳、蜈蚣、玉京、青皮、大黄、黄岺、兰星、黄柏、细辛、黄舟、柴胡等三十八味中药加元粉熬制而成。黑膏药则是麻黄、细辛、桂枝、赤芍、荆芥、积壳、苍术、土岺、江虫、姜活、川乌、蜈蚣、黄柏、玉京、大黄、苍耳等二十八味中药加黄丹熬制而成。后来,我和弟弟都会做膏药了,每次在舅公处能要到五分钱,全家就可买一块豆腐吃。
现在,内江城区传统的中药铺早已淡去,熬制膏药也早已绝迹,但关于传统中药铺的记忆,还深深留在笔者的脑海里。
新闻推荐
(记者段春秀)7月18日上午,市委书记马波深入内江经开区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他强调,要把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摆在全市经济工...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