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返乡创业成食用菌行家 年入百万

西南商报 2019-04-09 14:31 大字

农家女返乡创业成食用菌行家 年入百万

驱车进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柳桥镇,沿街问起食用菌种植大户廖红莲,几乎无人不晓。

在大家眼中,廖红莲是拥有12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农场主,年收入达百余万。然而风光的背后,是她和丈夫返乡创业16年来,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磨难。

从对食用菌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入手,刻苦学习种植技术,历经种种磨难才收获第一桶金;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连遭洪灾、雪灾,新建的菌棚毁于一旦,多年的积蓄和心血化为泡影……当身处逆境,夫妻俩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咬紧牙关从头开始,终于在食用菌行业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行家。

白手起家

苦水中泡出来的“食用菌行家”

4月5日,廖红莲一大早就来到地里查看柑橘苗的长势。这是她今年的一个新尝试:利用废菌包作肥料,发展柑橘产业,同时在林下套种食用菌,一举多得。她身后不远处,连排黑棚布覆盖的温室里,平菇和猴头菇正一簇簇从菌包里冒出头来……

廖红莲原是东兴区东兴街道红庙村人。2003年,廖红莲和丈夫决心返乡创业,种植食用菌。今年已是她返乡创业的第17个年头了。

刚创业时,廖红莲不懂技术、没有经验。为了学技术,廖红莲和丈夫一面购买专业书籍自学,一面在自家楼梯间里做实验,从零开始探索食用菌种植技术。

种好食用菌的两大关键环节,就是给制作好的菌包消毒和接种。为了抢抓时机,夫妻二人经常熬夜轮番给菌包消毒和接种。菌包消毒要在摄氏50度以上高温环境下进行,两人常常在菌棚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热到几乎中暑。接种的时候更累,夫妻俩轮番值守,一天24小时打个盹儿都难。

平菇成熟的时候,廖红莲和丈夫清晨四五点就要起床采摘菌菇,然后用背篓背出去,批发给城区各处的商贩。没批发完的,则要再倒几趟公交车,送到各菜市去零售。

两受重创

亏得血本无归仍不放弃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规模不断扩大,廖红莲和丈夫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2011年,他们申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交通相对便利的东兴区田家镇选址,建设了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可正当廖红莲与丈夫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2012年,一场意想不到的特大洪水一夜之间将夫妻俩十余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一夜之间,十几万个菌包全部被水泡了,菌丝被杂菌污染,几乎绝收。”那一夜,他们的损失超过了70万元。

2015年,夫妻俩开始规模化种植羊肚菌。却不料,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们——那年冬天,内江普降大雪,一夜飞雪过后,菌棚不堪积雪重负,全部倒塌。被雪水浸泡的菌包遭受污染,辛苦几年的心血再度遭遇重创。

一连两次遇到“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廖红莲却不肯认输,她回想起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咬紧了牙关:“事到如今,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场“浩劫”之后,他们的坚持,终于结出了硕果——2016年,羊肚菌长势良好喜获丰收,也为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廖红莲和丈夫又趁热打铁,种起了具有保健养胃功能的猴头菇,还和本地高校、企业联动,研究优化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品种,以及食用菌深加工领域。这一年,廖红莲为基地的食用菌注册了商标,他们改进的食用菌接种箱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夫妻俩居安思危,决定再次选址重建食用菌种植基地。2016年6月,他们投入100多万元,在东兴区柳桥镇杨柳村流转土地120亩,开始踏上新的创业征途。

由于品质良好,如今廖红莲和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天采摘下来的1000多公斤食用菌,全部走直供和批发渠道,不再零售。

探索林下种植

废菌包再利用发展“循环农业”

在杨柳村建食用菌种植基地还不到三年,廖红莲已是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种植行家。2018年,他们的总收入超过百万元。

这一阵子,廖红莲和丈夫特别忙,因为他们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废弃的菌包利用起来,发展柑橘产业,同时在林下套种食用菌,发展“循环农业”。目前,在廖红莲夫妻俩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已有二三十亩的土地种上了柑橘苗。

“我们计划要种五六十亩。”廖红莲说,生产过食用菌的废菌包是很好的有机肥。从前基地大量废弃的菌包,都是免费送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柑橘挂果周期长,而食用菌见效快,两相互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亩产效益。

这个不服输的女强人,再一次向新的目标发起了挑战!

张小丽 特约记者 兰自涛 文/图

新闻推荐

内江市东兴区 快速推进健康卡建设

家庭与生活报讯4月4日,内江市东兴区卫生健康局开展人口数据核实补齐(录)工作培训会。东兴区作为全市的试点,将在全市率先建设...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