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居 特困老人安享晚年
□韦小梅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来自内江市东兴区民政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东兴区目前在册特困供养人员有6880人。然而,这个群体的老人往往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抚养人,如何让他们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近日,笔者来到该区三烈镇敬老院,管中窥豹,探究该区对此问题的破解之道。
现场
41名特困供养人员喜住新居
宽敞的大院、崭新的楼房、标准化的设施……经过几年的筹备、规划、建设、装修,位于三烈镇石门村的三烈镇敬老院近日以全新的姿态迎来首批41名特困供养人员的入住。
今年72岁的老人汤洪成在敬老院里住了整整7个年头,他见证了该敬老院从老旧到崭新这一蜕变过程。他回忆说,以前的敬老院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石头房子,只住得下十多个人,而且各种设施都很陈旧,设备也很有限。
汤洪成热情地邀请笔者参观他的新居,宽敞明亮的房屋内,整齐摆放着三张单人床,清一色的床单、被套、枕头,还配有床头柜、衣柜、书桌等。最令汤洪成满意的是卫生间。他说,以前的敬老院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十分不便,而今每一间宿舍里有独立的卫生间,安装有坐便器、盥洗盆等,“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我们才住上了这么安逸的房子。”
三烈镇敬老院项目于2014年开始筹备建设,投入约200万元,于2018年2月正式建成。占地1900余平方米,设有宿舍、活动室、餐厅、厨房、浴室、卫生间、健身广场等功能区域,可容纳54名特困供养人员入住。目前,已吸纳41名特困供养人员入住。
“不仅要让老人们有地方住,更要让他们住得安全、舒心、快乐。”三烈镇镇长李伟介绍,为此,他们额外投入40万元购买并安装了消防喷淋系统,投入10余万元引入了自来水管道,投入20余万元配置了床、床头柜等生活必需品,投入25万元对围墙和院坝进行提升改造,还选好配强了服务管理人员,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安排医疗队伍定期到敬老院随访,对特困供养人员看病住院进行兜底。
时值晌午,厨房里香气四溢。雪豆炖猪蹄、芋儿烧肉均已做好,正准备炒青椒牛肉丝。工作人员张俊芳说,她在敬老院煮了7年的饭,老人们爱吃什么,她都很了解,每天的饭菜都是根据老人们的喜爱搭配的,保证营养,又不重复。
据了解,目前东兴区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1所、养老床位2874张,为特困供养人员养老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读
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笔者了解到,为保证特困供养人员老有所养,东兴区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四川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规程》等要求,完善特困供养人员认定条件,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合理确定救助供养标准,适度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实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聚焦老有所养,东兴区一方面按照集中供养500元/人/月、分散供养400元/人/月标准向特困供养人员发放救助供养金,另一方面,依据是否具备自主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行走、洗澡能力等6项指标,精准认定特困人员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签订委托照料护理协议,照料护理补贴金按全护理80元/人/月、半护理50元/人/月、全自理20元/人/月标准执行。
聚焦病有所医,东兴区投入资金103.13万元,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911人 (剩余人员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解决)。也就是说,特困供养人员因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等按规定应报范围内实际报销后剩余部分个人自负医疗费,由区级医疗救助资金予以保障,不足部分整合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特殊困难帮扶等救助补助资金予以补充。
新闻推荐
(记者胡信柯)农村水井水质监测不合格水井整改工作是内江市解决群众期盼、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之一,内江经开区多措并举,周密安...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