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鬼才”魏明伦 独树“鬼帜”追古今
9岁的魏明伦在内江演出《下游庵》。
1986年8月,魏明伦与扮演潘金莲、贾宝玉和安娜的演员说戏。
魏明伦的家在成都市中心一幢26层高的 复 式 单 元里。推门进去,书香之气迎面扑来:电视墙右侧,贾平凹手书“蜀中大鬼”,左侧冯骥才题词“巴山秀才”,中间横幅“董狐笔”,字大如斗,落款黄苗子,寓意魏明伦秉笔直书。顺着客厅,走廊两侧,韩美林、范曾、吴冠中等人的真迹映入眼帘,仿若小型展厅,翰墨飘香。78岁的魏明伦略有消瘦,但他镶边眼镜搭配蓝色格子衫,精气神十足,凸显大家风范。
壹
9岁登台唱戏
辞别校园入梨园
魏明伦出生于戏剧渊源很深的家庭。童年失学,9岁就登台唱戏,挣钱养家。不是从跑龙套、学娃娃生开始,魏明伦一上台就演主角,“九龄童”唱响内江自贡一带。小学只读三年,就辞别校园入梨园,但魏明伦并未就此放弃阅读。他自修文学,台上唱戏,台下读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汉史,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均有涉猎。
“我童年是台上生旦净末丑,台下诗词歌赋文。”魏明伦博览群书。不仅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通俗的言情、武侠、侦探小说,都雅俗并收。“我尤其熟读古典诗文,苏俄名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我记性好,过目不忘。悟性较高,从小就会举一反三。”
魏明伦如今在戏曲、杂文、辞赋领域“三足鼎立”。他归结自己成功的基础,是扎下了三个童子功。戏剧童子功,文学童子功,还有一个运动童子功。“有戏剧童子功的艺人很多,但同时具备文学童子功的艺人就极少了!有文学童子功的文人常见,但同时具备戏剧童子功的文人就罕见了!我是艺人中的文人,文人中的艺人。戏剧与文学童子功同步锻炼,齐头并进。我还有一个最难得的‘运动童子功\’!可不是体育运动啊。这个童子功,让我早经坎坷,早下底层,早知疾苦,早悟人生。”
魏明伦感谢早年的坎坷遭遇,让他从小就具备了忧患意识,从小就形成一种逆向思维方式。造就了他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有独立思考,什么事都问个为什么?才可能有独家发现。再运用独特的表述,把我独立思考所得到的独家发现表述出来。”
魏明伦还有自述的“二民”主义。即“民族”和“民主”。“我的艺术形式都是继承发扬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戏曲、杂文、辞赋、骈文、碑文,都是民族的体裁。但我作品的内涵是民主。都是向往民主,争取民主,倡导民主。‘二民\’主义,是我戏剧、杂文、碑文的共同追求。”
贰
剧本收进中学教科书
少年读者几千万
魏明伦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业余习作,六十年代初转为剧团专职编剧。第一个搬上舞台的剧本是1954年的《莲花湖》。以后陆续写出并上演《铁公鸡》《百花公主》《宋襄之仁》《车轮飞转》《炮火连天》等川剧。“我年轻时写了十多个戏。《铁公鸡》在川南有影响,《炮火连天》在全省有影响。那年头,边写戏,边写检查。主客观条件限制,成不了大气候。”
改革开放后,魏明伦脱颖而出。他如鱼得水,创作热情、创作成果,涌现井喷状态。“我重要的作品,都是改革开放40年中出生。我和我的作品,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魏明伦剧本的特点之一,是又好看,又好读。戏剧性与文学性高度融合。“台上可演,案头可读,两可之间。”魏明伦对剧本的功能有一种独到的见解。“剧本主要供演出,为观众而写;附带也可供阅读,为读者而写。许多知识分子,是从书本上读到,记住戏曲剧本《西厢记》《墙头马上》《牡丹亭》《桃花扇》。却少有或没有看过舞台演出。留在美好记忆里的纯粹是剧本。是文学宝库里与唐诗宋词并列的戏曲经典剧本。我辈热爱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契可夫的剧本,多从阅读获取。有几位看过这些名著原汁原味的舞台演出?我早年就对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烂熟于心,背诵如流。但改革开放之前,我竟没有看过一次曹禺话剧的舞台演出。现在才看了几场。说实话,我看现场演出,反而没有当年阅读曹禺剧本那种击节三叹,妙不可言之感!读剧本的想象空间更大,别有魅力。”
由于魏明伦剧本的文学性强,2002年,他的剧本《变脸》破例载进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节选《变脸》一场,长达6000余字,占教科书12页。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勒曼的《音乐之声》一起收进本卷四单元。还配上多幅《变脸》插图,介绍作者和川剧的简况。至今,全国发行已经16年了。魏明伦指着教科书的版权页,感叹说“川剧界似乎不知道这件大事。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破天荒收了川剧剧本6000字,在全国多数省市连续发行了16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仅成都一市,这卷教材每年发行约20万册。全国发行量多少?16年发行总数多少?我请教过专家,总发行量大约4000万册!中学生人手一册,就有4000万读者!这是学生必修课,就算是走马观花,也有4000万少年读者接触川剧了!这对川剧的意义何等重大?目前川剧危机是观众稀少,尤其缺乏青少年观众。戏曲要生存发展,必须出人出戏,还须出观众,更须出青少年观众!我这一个剧本的一场戏,就拉拢了几千万少年读者来认识川剧,算是我对川剧事业的特殊贡献吧。”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
穿越剧的鼻祖《潘金莲》引轰动
魏剧《变脸》读者特多,魏剧《潘金莲》观众特多。32年前(1986年),魏明伦掀起一场引发全国讨论的“《潘金莲》旋风”。荒诞川剧《潘金莲》由自贡市川剧团首演,赴南京上海北京巡演。全国十几个剧种,百多个剧团,以及港台剧社争相移植热演。
演到哪里,争到哪里。或褒或贬,街谈巷议。报刊长短争论文章不计其数。鬼才魏明伦,以八十年代新视角,重新审视千古淫妇潘金莲。思辨潘金莲式的古代民女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变态,从无辜到有罪的沉沦史。不仅内容颠覆传统观念,形式更颠覆传统定义。古今中外人物,跨朝越国同聚一台。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武则天、施耐庵、七品芝麻官、现代记者、人民法庭女庭长……与潘金莲交流话语,比较命运。
“二十一世纪才冒出‘穿越剧\’这个词儿。我三十二年前就穿越了,算是穿越剧的鼻祖吧?但我不是为穿越而穿越,是通过各种人物穿越,更加鲜明地对比潘金莲。台上各种穿越人物对潘金莲是非的争议,其实代表了台下观众的不同心态。”
魏明伦这两个颠覆,特别是内容的反叛,触动了当时的社会神经。他用“热烈拥护”和“强烈反对”来形容当时的讨论。“热烈拥护”的头面人物是吴祖光、巴金、曹禺、萧乾、陈白尘等。余秋雨发表长文《魏明伦的意义》热烈支持《潘金莲》。姚雪垠、林默涵、贺敬之等是“强烈反对”的头面人物。魏明伦还因此发表过著名的杂文《致姚雪垠书》。
广大观众也分成两派,演出中场休息,休而不息。两派观众不约而同要找作者对话。《中国妇女报》开辟专栏讨论《潘金莲》。开始说戏,逐渐涉及当时中国妇女的情爱,性爱,婚姻,家庭,伦理,法律。讨论延续半年之久。紧接着,海外华人报纸两周连载《潘》剧全文。英译剧本《潘金莲》在美国出版。
“《潘金莲》是思想大解放的产物。是破例进入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且专章论述的戏曲剧本。是与意识流小说、伤痕文学、朦胧诗、第五代电影、先锋派话剧同期而叼陪末座的八十年代文化现象。曾经有批评家武断《潘金莲》是我的失败之作。如今,我多么希望再这样失败一次啊!”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
秉笔直书
成独树一帜的杂文家
1988年,谁也没料到,潘金莲旋风余波未息,魏明伦忽然双管齐下,鼓动杂文大浪。快速响起《雌雄论》《毛病吟》《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半遮的魅力》《小鬼补白》《威海忧思》等一排杂文连珠炮。“我17岁就写杂文《台风篇》《鸣后之鸣》肇祸。此道停笔三十年后,杂文瘾复发了。”
魏明伦杂文追随鲁迅遗风,“愿作迅翁门前桃李之桃李”。选材独特,内涵深刻,文笔犀利幽默。亦庄亦谐,时而秉笔直书,时而曲笔反讽。当时在杂文界独树一帜,在社会上流传甚广。乃至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1993年,魏明伦将其杂文结集,书名《巴山鬼话》。应邀参加深圳文稿首届竞价会,竞价该书的首版权。这次盛会,号称深圳第二槌(第一槌是土地拍卖)会上有三部作品首版竞价甚高。一是顾城的遗稿《英儿》,二是刘晓庆的《从明星到富姐》,三是魏明伦的《巴山鬼话》。“书稿以8万高价一槌敲定,创当时杂文集酬金新纪录。”
以后《巴山鬼话》多次增添篇章,一版再版。仅上海人民出版社一种版本,一年之内就重印五次。登上《文汇读书周报》畅销书排名榜。现在,《杂文选刊》又隆重出版《百集中国杂文·当代卷·魏明伦集》,与胡风、聂绀弩、邓拓、吴晗、廖沫沙、秦牧、邵燕祥、蓝翎、鄢列山、徐怀谦、朱铁志等杂文名家各占一集,再次确定了魏明伦在杂文界的位置。
但魏明伦在《巴山鬼话自序》却很谦逊:“写戏是有心栽花,作文是无意插柳;偶尔到文学界客串几场,数量甚微,就那么几板斧。只求少而不粗,短而不浅。从内涵到形式都独树一面鬼帜而已……”。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
名家档案/
魏明伦,1941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被誉为“巴蜀鬼才”。代表作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岁岁重阳》《好女人·坏女人》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易胆大》与《四姑娘》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探索性川剧《潘金莲》1985年问世,引起社会各界大讨论,波及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欧美。2002年,《变脸》选场载入初中语文教科书。魏明伦在杂文和辞赋领域也多结硕果。2013年,成都安仁镇建成魏明伦文学馆。
新闻推荐
图书馆儿童剧场(全媒体记者李静)10月3日,内江市图书馆迎来了许多小朋友,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图书馆少儿活动室欢度国庆节...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