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助力贫困村早日退出 ——记东兴区农林局驻大治乡团结村驻村农技员曾亚卓

内江日报 2018-09-28 15:50 大字

曾亚卓(右二)与村干部进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协商

了解花椒种植情况

◇全媒体记者 许秀莲姜晓凤 文/图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务工不愁,有收入,又能照看家庭。”在东兴区大治乡团结村1组,脱贫户罗世均的家正对团结水库,风景优美,入户便道修到了家门口。9月26日,因天下雨,罗世均在家中忙碌,小儿子正在桌上写作业,两层楼高的小洋房看起来十分别致。

这是罗世均返乡务工的第二年。家里的好光景,得益于村里发展的花椒产业,而花椒产业的引进和推广,则与驻村农技员曾亚卓有着密切联系。

2015年11月,曾亚卓被东兴区农林局下派至大治乡团结村担任驻村农技员,三年来,他始终心系贫困群众,深入基层察民情,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助推团结村于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退出。

7月25日,曾亚卓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先进个人。

A

兴基建急群众之所急

团结村是省定贫困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336户9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22人,贫困发生率高。

“我第一次到村就发现,村里山青水绿,但基础设施较落后。”曾亚卓说,拥有着团结水库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但因灌溉基础设施缺乏,引水灌溉依然是个难题。

在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走访中,曾亚卓渐渐摸清了村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了解了村情民情。“团结村全村耕地面积仅648亩,其中田仅有220亩,土地428亩,人均耕地仅0.6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曾亚卓说,粮食种植因面积狭小,带来的收益较低,而村民又大多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如水稻、玉米、油菜、花生、蔬菜为主,水果类经济作物较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如何利用自身所长,帮助团结村走出困境?曾亚卓与团结村两委、村“第一书记”协商后,决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

2015年底,曾亚卓往来奔走,协助村两委助推东兴区农林局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尽快落地实施,于一个月左右建成蓄水池6口,硬化田坎7根,有效提高了团结村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村里的田本来就少,取水又困难,田又不怎么保水,遇上天干,粮食种植就成了大难题。”村主任刘卫东表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们不再为天干困扰。

2016年初,团结村争取到了土地整理项目,曾亚卓得知后,积极从旁协助,助推200余亩土地整理项目在2016年4月底前全面完工,有效改善了土壤土质,提高了耕地质量。

B

调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

蒙蒙细雨中,连片的李子树与花椒“隔路相望”,青翠一片,看起来颇为喜人。业主文朝兵站在路边,请教曾亚卓一些病虫害防治问题。

曾亚卓告诉记者,团结村村民多以习惯性种养为主,缺乏科学、绿色的种养方式,而要想推广新的种养方式,培养一批家庭能人或致富带头人颇为重要。

2016年初,曾亚卓与村两委一起,挨家挨户筛选,想要选出一名有一定文化基础、有种养殖基础、且有发展意愿的村民,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培养。

“我们村1组村民文朝兵就很符合这个要求,早在2014年,我们就去邀请过他,但他没有答应。”刘卫东说,文朝兵2010年返乡,一直在大治乡做室内装修,本有想法流转土地在村里发展,但因本身缺乏种植技术,而村里也无法提供专业的种植技术指导人员,且当时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最终没能成功。

2016年6月,曾亚卓与村两委再次上门与文朝兵协商产业发展问题,这次,双方一拍即合。“第一是村里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第二就是有了农技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就更放心了。”文朝兵说。

2016年7月,文朝兵进村一起商讨土地流转事宜。同年8月,涉及团结村1组、2组的410亩土地流转工作完成,文朝兵开始入村进行花椒、李子、柑橘等栽种。其中,对流转土地中涉及的23户贫困户,将以产业扶贫资金“股金”入股专合社,并按照比例,定期向贫困户分红。

“选择栽种100亩果树,是因为有团结水库这个天然的水资源优势,未来再进行农旅结合,可吸引游客进村采摘。”文朝兵说,在曾亚卓的建议下,他还选择了大面积栽种花椒。

据刘卫东介绍,在与文朝兵的协商中,团结村还将贫困户优先务工“特权”纳入其中。目前,长期就近务工的十多人中,罗炽才、刘天贵、王淑兰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90%,按照80元/天的务工费,根据农忙、农闲时期的差别,人均每月收入可达1000余元至3000元不等。

而其他零散务工人员则每天10余人次至30余人次不等,“目前是管理阶段,以后果实成熟了,到了采摘果实的季节,需要的务工人数就更多了,我们还是会优先录用贫困群众的。”文朝兵说。

C

暖民心随叫随到解民忧

“现在还喂着好多鸡?跟上次一样,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我的‘名片\’还在不在?”在罗世均家中,曾亚卓笑问。

原来,刚入村时,为让贫困群众能及时联系上他,曾亚卓自制了上百份“名片”,即用A4纸裁制,写上了名字和电话,在走访入户时,挨家挨户发放给村民,并叮嘱村民遇到种养殖难题随时都可给他打电话。

2016年4月,罗世均发现家中饲养的鸡仔日渐萎靡,越来越不精神,便打电话给曾亚卓询问。当天下午,曾亚卓带着东兴区农林局的养殖专家到罗世均家中查看。

“我们发现并非是病害,而是因为养殖环境的差异,也就是‘水土不服\’。”情况并不严重,曾亚卓便将圈养鸡仔的地方进行了消毒,同时与罗世均一起将出现萎靡情况的鸡仔进行了隔离,将管理方法告知了罗世均。

不久后,罗世均家的鸡仔便痊愈了。年底,40多只鸡仔养大后,给罗世均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益。

除此之外,曾亚卓还常接到来自刘卫东的“预警”。“因为有些村民不会直接给我打电话,他们就会与村主任说,再由村主任给我转达。”曾亚卓说。

2017年5月,刘卫东告知曾亚卓,村里部分村民的水稻发生稻瘟病,秧苗栽种下后却没怎么长,村民忧心不已。

曾亚卓得知后,立即邀请了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查看。“发现只有局部,且是常见病。”曾亚卓说,专家当即便给出了解决方法,同时要求村民加强田间管理。

当年,团结村的稻谷产量并没有受到病害影响。

驻村三年,曾亚卓常通过农民夜校、走访等方式,给村民科普种养殖技术,做种养殖业务培训,在村里推广优质种养殖品种、普及规范化栽培等新技术。

2016年8月,曾亚卓还为村里贫困户争取到了优质土豆种14吨,油菜种子20公斤,水稻种子150公斤,切实保障了贫困户农耕生产急需的农业生产物资。

在曾亚卓的倾力帮扶下,2017年底,团结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成功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

新闻推荐

首秀 “西博会”内江“四新一大” 产业项目签约近百亿

9月19日,在第十七届西博会内江产业投资推介会暨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内江“四新一大”产业项目首次亮相,签约总额近百亿元。...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