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孩子愿意听,我就一直讲下去——记关爱下一代的“五老”徐顺才

内江日报 2018-06-05 07:52 大字

◇本报记者 周瑶慧 文/图

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徐顺才,还差几个月便步入九旬高龄。自新中国成立后随西南服务团入川以来,徐顺才在内江度过了自己的大半辈子。1990年,徐顺才从市中区人大离休后,成为市中区关工委的一员,继续发挥余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成才。

“我从风声、枪声中走进内江,参加过内江陈家场剿匪战斗,经历了血雨腥风,经历了与战友们的生离死别。”为了让今天的下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徐顺才成为市中区关工委传统教育报告团一员,在青少年间作报告不下百场,用自己那些艰难岁月,唤醒当今青少年的“中国梦”。

学而不厌求上进

虽已年近九旬,但徐顺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起过去的岁月侃侃而谈,声音清朗,思路清晰。

1990年,徐顺才从市中区人大离休后,仍每天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在他家中,放眼可见最新的《人民日报》,旁边放着一支随时作记录用的中性笔,老花眼镜和放大镜更是老人随身必带之物。

在耳朵眼神灵光时,老人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四川新闻内江新闻。随着年龄渐长,身体抵不过岁月洗涤,听力下降,视力也越来越不好,老人便不再看电视新闻,转而专注报纸新闻。他订阅了4份报纸,每天报纸一送达,他便戴上老花眼镜,认真研读,实在看不清的字眼,他会掏出放大镜,反复阅读。

“我最喜欢看《人民日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意志,是我们应该细致揣摩的内容。”徐顺才喜欢边看边思考,读完新闻,他会随时将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有时候还会写成文章,“不管是调研,还是给青少年作报告,这些都是知识储备。”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离休28年来,徐顺才勤学善思,每天两个小时学习时间,雷打不动。“活到老学到老”,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诲人不倦塑人才

离休后,徐顺才便在市中区关工委担任传统报告团团长一职,常年奔波于各学校、镇村、街道社区作报告,有时候他还会自己主动联系学校或社区,给孩子们讲故事。对他而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更应付诸百分之两百关心的对象。

事实上,刚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时,徐顺才也遭受过“冷落”。

“没有经验,一开始只想着灌输些理论的东西,孩子们太小,听不懂,也就没兴趣。”徐顺才说,那时候,就算躺在床上休息,他也一直思考如何讲好故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

“为何不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呢?”忽然的“灵机一动”,让徐顺才开始着手写自己的故事。如何将自己的经历与时代特色结合起来,挑选哪些故事能对孩子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反复斟酌措辞,反复修改,从初稿到定稿,徐顺才用掉的草稿纸一沓又一沓。

采访中,徐顺才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手写讲稿。纸张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删除、添加的字眼,让人看到了老人的认真——虽然自己的故事信手拈来,但每次得知作报告的行程时,老人都会手写一份讲稿,就怕讲故事途中“卡壳”。

离休28年来,徐顺才不辞辛劳、不计报酬,走遍了市中区各镇,义务为上万名学生作了上百场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酷暑寒冷,只要孩子需要,徐顺才都会走近他们,“只要对他们有一点儿启发,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只要他们愿意听,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此外,作为老干部小组长,徐顺才还多次发动组员为病残儿捐款,特别是率先向玉树地震中受灾的青少年捐款2700余元。他还经常深入农村看望慰问辍学儿童,深入学校了解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深入街道社区指导工作,力所能及做一些公益性工作……

2004年,徐顺才被市委、市政府表扬为“先进老干部”;2007年,被市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年被市中区老干部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得全省“十佳五老”提名奖。

新闻推荐

内江市经信委:创新调研共同研究 切实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邓婉蕾)市经信委近日召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会,围绕“如何交出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主题,与会干部职工深...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