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绿了 腰包鼓了 内江市东兴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摘要]内江市东兴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近日,笔者来到内江市东兴区新店乡上塘坊村,山丘上,一排排花椒树郁郁葱葱,排列有序。山腰间,一颗颗翠柏突兀挺拔,掩映其间。山脚下,一座座民居清新整洁,错落有致。花椒基地里,10余名村民手持木钩和剪刀,熟练地为花椒树打尖,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贫困户:
有了“摇钱树” 挣钱顾家两不误
上塘坊村,是东兴区万亩花椒基地的核心区。由于不少贫困户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所以村民们称花椒树为“摇钱树”。
今年64岁的刘玉蓉是一名育苗工,在花椒基地务工两年多了。看着自己培育的花椒苗一天天长大,又一株株移栽出去,傲立山丘,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吃水不忘挖井人,自从建了花椒基地,我家每年有2000多元的土地承包费,既守住了家,又能在基地干活,每个月还有1000多元的工资。这把年纪了,还有这样的好事,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刘玉蓉高兴地说。
作为贫困户,刘玉蓉曾经住过茅屋,盖过瓦房,也建过砖房,一辈子忙忙碌碌,换来的却是年年还债年年借钱。“家里的母鸡下了蛋,从来舍不得吃,得存起来换油换盐。”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刘玉蓉都禁不住感慨万千。
如今,刘玉蓉不仅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还清了债务,有了存款,她自豪地说:“家里新换了大彩电,安装了热水器,下班回家就能洗上热水澡。”
村党支部书记杨晓平介绍,上塘坊村是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17户380人。2015年1月,乡上引进四川万丰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成立了万丰鼎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花椒产业脱贫之路。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帮扶带动,人均年收入达3200元以上,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上塘坊村也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的行列。
企业:
有了“摇钱树” 扶贫赚钱能兼顾
花椒基地负责人告诉笔者,以上塘坊村为中心,目前已有4个村加入了九叶青花椒种植的阵营,总面积达到1.1万余亩。当地村民靠着出租土地,累计收入达到500余万元。300余人成为基地聘用的固定生产工人,累计实现务工收入600余万元。
基地形成规模,人力成本支出大,公司和专合社能否盈利,基地能否持续引领贫困户脱贫、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此,花椒基地技术员吴忠文算起了经济账:每亩地种植花椒树90~120株,现有基地可以种植花椒树100万~130万株,年产鲜花椒600万公斤以上。到2018年,万亩花椒基地将全面投产,可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除去肥料、农药、人力成本,每年可实现经济收益5000万元以上。
搅拌、运浆、砌砖、抹灰……在公司旁边的一片开阔地,笔者见到了正在为花椒烘干车间建设忙碌着的工人们,烘烤灶、烘烤机、筛选机、精选机等设备正陆续安装调试。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期烘烤车间投入使用后,每天可烘制干花椒10万公斤,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花椒的保质期,而且可以为当地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了增强扶贫实效,拉长扶贫链条,该公司还专门建立专项扶贫救助基金,对辖区内贫困户及有特殊困难的人群进行专项救助。
据了解,按照该公司的规划,到2022年,将在新店、双才、双桥三个乡镇建成花椒基地10万亩。届时,公司预计将提供固定岗位5000个,花椒采摘期还将临时聘用工人11000余人。
政府:
有了“摇钱树” 精准脱贫有出路
据乡党委书记谭顺芬介绍,新店乡拥有农业人口2.3万余人,外出务工人员近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乡、劳务输出乡。基础落后、劳力短缺、地方财政资金有限、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2015年,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新店乡党委、政府决定吸引有头脑、有门路、有实力的在外优秀人员来乡创业,并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让土地活起来。
通过引进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以及组织村民外出考察,最终确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花椒产业。2015年,在广大村民的支持下,新店乡立即启动土地依法流转经营程序,并于当年8月将上塘坊村土地经营权在内江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挂牌,成功流转。
谭顺芬介绍,为扶持产业发展,乡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改善上塘坊村生产便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并在项目资金使用协议中明确规定,政府性投资入股,以总额2%~5%的标准分红,红利的5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事业,50%用于贫困户的分红。从此,村集体和贫困户都有了固定收入。
据悉,由于花椒基地带动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东兴区已规划发展40万亩青花椒种植,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
(唐明润 本报通讯员 李建明)
新闻推荐
确保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节日东兴区召开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会
(刘良平记者韦小梅)12月23日,东兴区召开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会,传达全市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通报全区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情况,通报国务院安办“回头看”、省政府安委会第二轮督查发...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