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殖,共建“鱼米之乡”——市中区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综述
◇曹德强 本报记者 周瑶慧 文/图
市中区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上,通过引导扶持养殖大户、发展特优品种、优化养殖模式、强化技术指导等手段措施,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全区共建立渔业特色园区2个,发展328户养殖企业,建立1处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5万吨,有专营餐馆267家,年消费水产品0.75万吨,营业额达2.1亿余元。
■ 优化养殖模式
时值8月,农田里的水稻逐渐到了收割季节。对于全安镇伍店村村民张家顺来说,看着稻田四周鱼沟里翻腾的养殖鱼,十分满足。
今年,张家顺成立的内江市顺明农机专合社被市中区农合联授牌为“稻田种养示范基地”之一,自己流转栽种的100亩稻田里,春耕时节投放了4000斤鱼苗,“现在鱼苗长势良好,我打算养到春节前后再卖,那时的价格更好。”
对张家顺来说,这100亩的稻田鱼算是“意外之财”。“每块田三条鱼沟占不了多少地,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这种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算下来一亩田比以前能增加七八百元纯利润。”
今年,市中区依托2017年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大力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全国稻田种养产业化示范片。由市中区农合联授牌内江市顺明农机专合社、内江市启翔水产专合社等10个专合社为“稻田种养示范基地”,在全区实施了1000亩“稻-鱼”“稻-虾”“稻-鳅”等稻田共生综合种养项目,涉及7个村镇,4个贫困村,带动3000亩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带。
这1000亩项目基地统一谷种、统一机育机插、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加工,严格按照“科学种养、全程生态、统一标准”要求进行规范种养,促进全区稻田综合种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 强化技术指导
市中区从生产源头抓起,提高养殖户水产病害防治及渔药安全使用技术水平,提高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2~3次集中培训,对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市中区水产渔政局生产股长胡钱东告诉记者。
除了“请上来”学习,胡钱东告诉记者,每年他们还会不定期“走下去”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检查,“今年技术指导有20次左右了,对养殖中一些不规范、不清楚的地方,进行答疑解惑。”
同时,市中区还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同全区各个乡镇、专合社签订了36份《2017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上半年,抽检泥鳅、鲫鱼、黄颡鱼等水产品18份,合格率100%。
此外,市中区还依托“四川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保育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引导3名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水产经济实体,带动培育一批技术精、善经营的新型实用人才,强化科技支撑。
■ 发展特优品种
8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永安镇的内江市乡渔水产养殖专合社,成片养殖的鱼塘里,锦鲤、红鲫、黄冠等10多个品种的热带鱼和冷水鱼,在饲养员投喂鱼饲料时,争相窜出水面抢食,流动的红色、金色,好看极了。
据悉,乡渔水产养殖专合社主要从事珍惜鱼类和观赏鱼类人工繁殖、鱼苗培育、保种育种等工作,专合社建有5个养殖基地,养殖面积430亩,养殖鱼类广销成都、自贡、乐山等四川各地市州。
在自身发展同时,水产养殖专合社还带动600余户养殖户养殖了4000亩左右的鱼类,与他们签订产供销合同,实行市场最低保护价回收水产品,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围绕黄鹤湖、池塘、稻田和重点水库等渔业水域,市中区规划了3万亩养殖区和9000亩特色水产养殖区,优化特种水产养殖布局。先后投入了渔业发展和水利项目资金,依托江龙、乡渔、宏丰等水产专合打造3000亩现代渔业园区,开展新品种养殖,培育白乌鱼、大口鲶、泥鳅、长吻鮠、湘云鲫等特种水产品种,发展高附加值特种鱼类,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目前,全区优质品种养殖率达45%。
新闻推荐
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坚定发展方向 为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全媒体记者黄彬鹏)8月16日,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召开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会议指出,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的召开,对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扣“两...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