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情犹在——内江旅馆记忆
位于市中区交通路的内江旅馆,曾经作为老内江的四大旅馆之一,为广大市民和南来北往的旅客熟知。木质楼里楼外人群熙熙攘攘,四百多个床位天天客满,它是来往客商留宿的首选,也是企事业单位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旅馆的食堂、小卖部、毛线市场对外开放,兼营停车、仓储、出租等业务,在不少内江人记忆里,旅馆的热闹情形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内江旅馆一部分已在2017年被拆除,一部分被医院租用,热闹的木质结构老楼,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远去……
◇全媒体记者 李静
内江旅馆的兴盛年代
据《内江市市中区志》记载,内江旅馆又名内江饭店,始建于1957年,1959年建成开业。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有职工37人。主营住宿,兼营餐饮、日用百货、停车、仓储、出租等业务。
两栋四层高的木质楼,这是内江旅馆最初的模样。旅馆建成后不久,就兴建了餐厅,实际上就是在内江旅馆后边的院坝内新修了一间平房,一百多平方米的通间,供员工和客人用餐。
内江旅馆隶属内江民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原副董事长杨国钦今年已经69岁了,他告诉记者,内江旅馆在1964年曾作为内江市商业学校的办学基地,他是该学校烹饪专业的首批学员,得以在内江旅馆上了三个月课程。
1968年,学业完成后,杨国钦的几位同学被分配到内江旅馆做厨师。“刘自友的家常豆瓣鱼、鱼香肉丝、火爆腰花等风味菜,当时在内江旅馆颇有名气。”杨国钦说。
1985年,内江旅馆进一步发展,已有客房130间、床位420个,还拥有餐厅2个,可供300人同时进餐。同年,内江旅馆利用客房开办内江市毛线市场,从大门口沿着廊道,一直延伸到旅馆院坝最里面。
1987年,因业务需要,内江旅馆将底楼临街客房改造为店面营业房,增设副食品商店和餐厅。副食店主要售卖糖果、香烟、酒水,餐厅主要经营面食和中餐。
73岁的吴运芬当时在内江旅馆做厨师,她告诉记者,因为增设的餐厅面食生意火爆,原本做红案的她被安排到底楼帮忙做面食,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早上前来买油条、包子的人络绎不绝,每天要耗掉一百多斤面粉。
“中午切菜的时候,餐厅大筲箕、小筲箕齐上阵,每个人都有各自忙碌的事,生意好到根本搞不赢!”吴运芬说。
1988年,隶属于内江旅馆的内江饭店建成开业,新增娱乐活动中心近300平方米、餐厅200平方米、客房57间、床位102个。紧接着,最初建成的平房餐厅被拆除,一并改成毛线市场。
新建的内江饭店作为内江旅馆的第三栋楼,一楼是歌舞厅,2元钱一张的门票,每晚去唱歌跳舞的有一百多人,加上每晚来住宿的几百人,整个内江旅馆一时风头无两。
床位和通铺日日爆满
比起现在设施完善、装潢高端的星级宾馆,那时的内江旅馆设施不免有些简陋。
旅馆住宿的房间最大有二十余平方米,能容下四五张木床,最小的只有几个平方米,仅能放置一张不到一米的单人木床,夏天铺上草席,冬天铺棉絮,没有风扇也没有电视。隔墙是用竹篾制成的,表面糊上一点黄泥巴,时间久了,墙面显得坑坑洼洼。这样的房间,标价不贵,仅几元钱就能“写”一张床,若是打地铺,就更便宜了。
后来,设备渐全,吊扇、瓷盆、热水壶、黑白电视都逐渐供上了,旅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到1988年内江饭店建成后,途经内江的旅客往往偏向住在新修的内江饭店里,有沙发和穿衣镜,还可以睡钢丝床。而两栋墙皮逐渐脱落的木质老楼,就成了常来内江采购的周边生意人下榻之所。他们早已习惯旧旅馆的热闹,也习惯了躺在每天被拖得锃亮的地板上,睡大通铺对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情。
47岁的毛伟胜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内江饭店做服务员。她告诉记者,旅馆的房间从来都不够用,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廊道上都铺满了地铺。“每天早上,我们收捡凉席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洗干净一晚的凉席和床铺,需要四五个工作人员花一天时间。”
旅馆的老顾客早就把旅馆当成半个家,在一楼大厅“写”好一床铺后,不用服务员多嘱咐,自发地沿着中间的实木楼梯上楼,穿过长长的廊道,推开自己所属的房门,放置下行李,来到天井洗去一天的疲乏。每层楼两个天井,天井内一排水管,“哗哗哗”地流着清水,伴随着每日来来往往的旅客奏响动听的乐章。
讲究一些的旅客,还会自己拿起房间内的水壶去锅炉房提水,带上毛巾和瓷盆,然后前往澡堂洗澡。两间空房,组成一个男澡堂和一个女澡堂。如果要洗盆浴,就由服务员帮忙提水,“大家常常一双手提着六个热水壶奔忙在旅馆里。”毛伟胜说。
旅馆员工的深厚情谊
1988年进入内江旅馆工作的曾英今年48岁,回忆起当年旅馆的热闹情形,她感慨万千,“那时候在我们企业上班的虽然有好几百人,但是人与人之间距离是很近的。”
曾英说,但凡谁家有点大事小情,单位其他员工都会积极地帮助他,出钱出力,“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同事家人病危,我们组织了好多员工上门帮忙料理家事。”
过年时,内江旅馆杀年猪,每位员工能分到一斤肉,这在粮食紧缺的年代是非常难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份难能可贵,才使得大家在工作中做事更加积极,生活中相处得更加融洽,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旅馆生意红火,我们都是三班倒,但大家从来不会抱怨。”曾英谈道,自己和其他同事几乎把旅馆当成了家,为了让水磨石的地板更加光滑,大家常常拿着砖头半跪在地上磨地板,天井里的原木地板更是每日被拖成了亮色,大家唯恐不能让顾客满意。
那时候,几乎每一位服务员都掌握着一门绝活,那就是缝铺盖。早上将拆卸下来的棉布、被单扔进热水池烫,然后抹上肥皂一床床手洗,在冷水池漂清,下午就将棉被一床床缝好。两张棉布,中间一床棉絮,手起线落,每天都要缝几百床被套。“那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位姑娘结婚前都得学会缝被子,所以我们常常开玩笑:在内江旅馆工作以后,就不担心嫁人了。”曾英笑着说。
因为旅馆生意好,连带着区域内的其他业务也红红火火。
1987年兴起的毛线市场,成了内江女士们的最爱。大卡车、小货车拖载着数百斤花花绿绿的毛线穿梭在旅馆巷子里,沿途的毛线摊子面前,客人络绎不绝,大热天,也能见着身穿背心的小贩坐在摊位旁卖毛线,这些摊贩多来自于江浙一带。
除了毛线市场,小卖部、食堂每天也是忙不过来。旅馆的食堂在当时很有名气,无论是商务餐还是零餐,统一在大饭厅开餐。铺着白布的大圆桌上,放置了一瓶塑料花,蓝白相间的墙上挂着各种锦旗,看起来朴素又充满正能量。在旅馆三个食堂中,临街面的食堂每天排队的人最多,唐三哥的白馒头花卷、肖师傅的蒸饺、手工大肉包等,到现在,曾英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市民黄博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江旅馆的一次经历时说道,小时候,母亲带自己和弟弟去内江旅馆吃饭,弟弟无意中捡到一个上海商贩掉落的手表,还给了对方,对方感激之余,给两兄弟一人买了一个黄油面包,“那是我们第一次吃食堂里的面包,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十分香。”黄博感慨地说。
时代发展与旅馆的衰落
2000年,内江旅馆由国有制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同时,老员工们也一个个退休,内江旅馆面临着时代的更替。
不久之后,内江饭店被出租给医院,仅剩两栋在上世纪生意红火了数十年的木质旧楼,早已改建成了砖瓦房,楼外被重新粉刷了一遍。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内江旅馆的设备越发显得落后,简陋的陈设、破旧的木床和钢丝床、落伍的装潢,使这个曾经热闹繁华的旅馆越来越与社会脱轨,来往的客商越来越少,到后来,旅馆的大部分客房都被空置出来,用来存放货物。
2017年3月9日,为排除内江旅馆因年代久远所产生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对内江旅馆进行了全面拆除。截至3月26日,内江旅馆拆除工作已全部完成。
现在路过这里,只能看到一片空旷,当初那个显眼的“内江旅馆”牌匾不知何时已经被取下,大门口只剩下布满了灰尘的“内江饭店停车场”和“内江毛线市场”两个竖牌匾。
上世纪毛线市场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再也看不见,外来的商贩离开,诺大的毛线市场,如今仅剩几家卖毛线的零散摊位,驻守在当初老食堂的位置,摊主是才来没几年的年轻人,略显倦怠地坐在门口,低头玩着手机,因为生意冷冷清清,有的店门口甚至挂上了“清仓大甩卖”的横幅。
两栋旧楼变成了停车场和一片废墟,它们终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剩曾经的内江饭店被外租出去,以医院的形式继续存在。而那些内江旅馆的老员工们,也有两三位居住在单位旧楼里,他们唏嘘内江旅馆在时代潮流中遭遇的变故,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如何抓住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将日子过得更有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韦小梅文/图7月20日上午,在东兴区老干部活动室,80余名离退休老干部聚集在一起,以“喜迎十九大永远跟党走”为主题,举行了一场激情昂扬的诗歌朗诵会。《十爱之歌》《沁园春·...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