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奇!隆昌这里的坛坛罐罐“会呼吸”

内江日报 2022-01-17 00:45 大字

手工制作

搬运陶泥

打磨成型

坛底制作

脱模土陶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林 文/图

隆昌是有名的“土陶之乡”,土陶制作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2018年,隆昌土陶大型陶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隆昌土陶传统制作技艺主要聚集在隆昌市石燕桥镇、李市镇、山川镇和圣灯镇。其中核心区域和陶文化气氛最浓的隆昌县石燕桥镇,大大小小的制陶基地达百余家。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石燕桥镇大竹村的碧檀陶瓷制作基地。工作室内,陶艺设计师夏绪乐坐在工作台前,讲述传统土陶制作的历史与工艺。一块块陶泥经过他的指尖后,如施展了魔法般迅速成型。“我接触土陶已有十多年时间,2016年,我从湖南常德来到内江隆昌,从事土陶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夏绪乐说。

制作厂房里,工人们正在进行大批量的陶坛生产。几名工人将新鲜的、经过处理的陶泥堆放至模具罐中,利用特制工具制作坛底和坛身。压制好的坛底和坛身通过吊罐合在一起。附有陶坛的模具经过火烤,变得干燥易脱模。

脱模的陶坛在工人的细致打磨下逐渐成型,阴干3到7天后,由工人转运到上釉的厂房 ,浇上特殊的泥矿釉,室内存放20天左右,再次高温烘5到7天,以防陶坛炸裂。最后,陶坛入窑烧制,经过质量检测合格后,即可销往各地市场。

“基地每日的陶泥用量达300多吨,除了就近开发陶土外,基地还定量在外地采购,确保厂房的土陶产品生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兼碧檀陶瓷制作基地的负责人范贤德介绍。

据了解,碧檀陶瓷制作基地占地400多亩,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基地以生产大型酒坛、农用菜坛、土陶工艺品等土陶制品为主,去年产酒坛7.2万多个、工艺品等其他制品近20万个,并计划今年继续加大酒坛生产量。

基地土陶选用天然生态的陶矿泥,制作工艺包括选矿、采矿、物化、制泥、起底子、楔子、垒坯、拍打、制帽、锤坯、盖帽、晾干、上釉、烧制、出窑等20多道工序。制作的土陶制品透气而不渗透,耐酸碱,能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被称为“会呼吸的陶缸”。基地土陶制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其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带动附近4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新闻推荐

以“碳”落子 内江产业发展的未来“棋局”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毛春燕李弘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四川省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内江分会场开工仪式举行,拉开了内...

隆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昌市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