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萦绕 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 记内江师范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孟光全
翻阅藏书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金凤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内江师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孟光全的家,简陋的三居室一览无余。20多平方米的书屋,12个书架,一万余册书,浓浓的书香气息,让你有种置身图书馆的错觉。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孟光全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诗书”的熏陶让孟光全充满睿智,全身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孟光全常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
1986年毕业于重庆师院(今重庆师大)中文系,现为内江师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执教中国古代文学、乐府民歌研究等,主要研究南北朝文学、张大千生平与艺术、地方文化。
生于1964年的孟光全,他的父母都是不识字的普通工人,亲属又多出自农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幼年的孟光全原本没有任何与书香结缘的迹象。
“家门口能有一家副食品店,是我一生中最庆幸的事。”孟光全说,小时候他家住现东兴老街一带。在当时整条街仅有的一家国营副食品店里,他接触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四川画报》,自此便开始与书香同行。
因家境贫寒,初三时,孟光全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藏书——少年百科全书中的《外国文学家的故事》。有了好友送的《古文观止》,他便早晚都看,不知不觉就播下了读书的种子。
因为比别的小孩多看了几本书,孟光全从小学开始,作文就写得不错,时常被作为范文贴上学校的办公楼。这让年少的孟光全很受鼓舞,从此更加迷上读书,就连做家务时,也要捧着书本,一度招致父亲和几个哥哥的不满。
1982年,孟光全考入重庆师院(现重庆师范大学),他将学校图书馆当成了自己的“宝库”,课余时间都泡在里面,乐此不疲。
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习,孟光全如饥似渴地读各种书,诗歌、小说、散文、地理、民俗……正是那时大量的阅读,接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他,人生道路才越走越宽。
大学毕业后,孟光全被分配回内江,在母校当了11年语文老师。那时,他以为自己会在中学教师这个岗位上干上一辈子。
教课之余,他照旧读书,写读书笔记,也写一些有关古诗的论文,发表在内江师专(今内江师范学院)的学报上。
1996年,内江师专中文系一古代文学老师退休,就让孟光全去试讲。原定一个多小时的试讲课,孟光全讲了40分钟,就被喊停。当晚,学校就通知他被录取了!
就这样,孟光全从一名中学教师变成了一所大学的教师,再成为今天的教授。
教学严谨有趣
书香人生沁润学生
孟光全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上课前会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教室,在黑板上书写上课时要讲到的重要知识点;教学严谨有趣,会给同学们推荐与本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书籍,而这些书籍都是他专门从家里带来的藏书;课后乐于分享的他,不仅仅只是一个老师,更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孟光全的影响下,不少学生爱上了古代文学。2011级学生薛芸秀大学毕业后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2018年考取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热爱教育事业,孟光全曾获内江师专优质探索课比赛文科组二等奖;参研由陈若愚教授主持的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古代语言文学系列课程建设”“古代汉语言系列课程建设”“古代汉语精品课建设”。其中,“古代汉语言系列课程建设”先后获内江师院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
行万里路
在实践中求根探索
读书之余,孟光全也醉心于科研。他主研院级科研项目“周邦彦《清真词》的文学阐释研究”,主研省级科研课题“《洛阳伽蓝记》研究”。参研胡俊林教授、曾良教授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多项。专著《〈洛阳伽蓝记〉研究》30万字,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获内江师院社科一等奖、省政府社科三等奖;在《当代文坛》《名作欣赏》等,刊发论文数十篇。现正致力于张大千生平与艺术研究。
带学生走出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孟光全从实践中汲取知识与思想,深刻关注活态文化,将读书与读社会读人生联系在一起。
2013年,孟光全指导学生考察隆昌石牌坊,撰写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论隆昌石牌坊的慈善事业及其现代意义》,获12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9年指导学生科研项目《论海龙囤土司遗址遗物的文化意蕴》,在内江师范学院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同题论文刊于《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六辑上。
孟光全鼓励学生一定要外出多走一走看一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向书籍学,那些镌刻在历史中的特色文化,同样需要后来者的传承和发扬。
新闻推荐
◇市中区直属机关工委周昭荣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让我们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内江大地留下的红色足迹。1958...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