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品种,想不丰收都难!”“多收了三五斗”内江新说

内江日报 2021-05-11 08:22 大字

大蒜丰收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春秀张仁菊 文/图

5月10日,熊怀著站在自家田地里,抱着刚收获的大蒜过秤。其实,他的脑子里已算了很多遍“收入账”:“大蒜产量不低,玉米也长起来了,整块田的收入比其他人高出一截来……”

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道出农民丰年成灾的悲惨命运。熊怀著虽然没读过这本书,但却是“多收了三五斗”的现实赢家,还多次被媒体采访增产“秘诀”……

66岁的熊怀著是东兴区田家镇狮子村的蒜农,已种了三十多年紫皮大蒜。紫皮大蒜是狮子村致富增收的“宝贝”,前几年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身价”随之“水涨船高”。

这几年,熊怀著总是很纠结:大蒜虽然收入不少,但如果粮食产量低,他还得掏一笔钱去买粮食。这,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试试我们的方法吧!”内江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严康对熊怀著说。

三年前,严康带着团队在狮子村做大蒜套种玉米试验。通过多种密度试验,确定了大蒜和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比,既不影响大蒜产量,又能保证粮食产量,让土地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起初,熊怀著是不信的。

内江市农科院的试验田与熊怀著的田地隔了根田埂。农科院玉米团队用“新技术”套种,熊怀著按“老方法”种,乍一看,也看不出啥蹊跷来。

从栽种大蒜、玉米到收获,熊怀著都“紧盯”着农科院的试验田,生怕遗漏了什么。等到收获时节,精明的他算账对比:“农科院试验田里大蒜的产量不但不减,玉米还多收了两百来斤。”

第二年,熊怀著早早地就请农科院玉米团队专家给他传授经验。

这是他第一次种地还用标尺。田里,每一行玉米和大蒜之间的距离都是精心测算过的。到了收获季节,他又在专家的指定时间内,收获玉米和大蒜。虽然不明白具体原因,但他一一照做。

果然,一年下来,同一亩地、同样种玉米和大蒜,却增收了玉米200多斤。两项收入加起来,每亩田比往年多收入了350元钱左右。

这天,熊怀著还走下田,扒开一丛丛待收的大蒜,亮出一株株刚长起来的玉米苗。他笑道:“收了大蒜,就种玉米;玉米收了,就种大蒜。土地用两茬,加上专家的新技术和玉米新品种,想不丰收都难!”

严康补充道:“大蒜和玉米共生时,大蒜根系分泌的乙蒜素可以抑菌,减轻玉米病害发生,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种田成本。”

如今,在狮子村,“紫皮大蒜+玉米”成了当地农民耕种的“新配”。

距离狮子村3公里处的正子村,紫皮大蒜也进入了采收尾声,农民正忙着把刚种完蒜的地改造成田,准备种植水稻。这里是“稻蒜轮作”的“试验田”,已小试成功。

“多收了三五斗”不仅仅发生在田家镇。在40公里外的隆昌市普润镇印坝村,那里实证了“鱼粮”丰收可兼得,一水可两用、一田可双收。眼下,那里正在上演收虾欢、种稻忙的热闹景象。不久后,待水稻绿油油时,又是鱼儿开始上市的季节。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找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最大公约数”,才能真正破解“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2020年,内江粮食种植面积467万亩,总产量172.2万吨,实现了“十四连丰”。

“种粮不吃亏,大家更愿意种了!”熊怀著心里很踏实。

新闻推荐

隆昌117名城管先进工作者受到表扬

(杨小青)5月8日,隆昌市召开2020年度城市管理先进工作者表扬大会,117名城管先进工作者受到表扬。表扬会上,先进代表身披绶带、...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