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飘巴蜀 黎冠辰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研讨会侧记

内江日报 2021-04-10 09:06 大字

观看黎冠辰新近创作的视频朗诵诗《脊梁》(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斌 摄)

研讨会现场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斌 摄)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春秀

一本《巴蜀风散板》,让跨越时空的巴蜀风韵跃然纸上。

一本《巴蜀风散板》,让独具魅力的巴蜀文明如诗如歌。

这本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打造的《巴蜀风散板》问世后,在四川文坛掀起一缕饱蘸巴蜀历史文化的“巴蜀风”。

《巴蜀风散板》由内江诗人黎冠辰历时30年创作修改,系统全面展现了巴蜀乡俗、风韵、风物和巴蜀文明、先贤、藏羌文化等内容。

4月8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星星诗刊杂志社、内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黎冠辰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研讨会在内江举行。来自省内外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齐聚甜城内江,共享文学创作成果、共话文学创作热潮。

(一)

从巴蜀茶楼到巴蜀草药,从川江号子到出嫁歌,从秦良玉到三星堆,从巴山蜀水到雪域高原……《巴蜀风散板》既有巴蜀风韵又有藏羌文化。

“作为巴蜀子民,我想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研究巴蜀风民俗,印证巴蜀自古的同根同祖同源。”黎冠辰说,这是他历时三十年创作修改的初衷。他希望,通过实践,激发文学创作者们更多地去探寻地域文化。

“《巴蜀风散板》涵盖了巴蜀地域大部分人文风物,或为巴蜀风物带集中性的描摹和咏叹,作了开创性的尝试。”诗人魏光武说。

“《巴蜀风散板》让我们体验了梦魂萦绕的乡情空间、耐人寻味的人文空间、意蕴深刻的历史空间。”诗人李自国说,《巴蜀风散板》让读者更加深刻全面了解巴蜀风情,读懂巴蜀精神。

(二)

从知名杂志社主编到知名诗人,从专家到学者……围绕《巴蜀风散板》,大家进行研讨。

这次研讨会十分难得。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星星诗刊杂志社专门到作者“家”门口举办研讨会,并不多见。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主编龚学敏说:“上世纪90年代,内江诗人创办的《存在诗刊》影响力很大,表明内江有很好的诗歌土壤,也有一群优秀的诗人,创新的作品在不断突破,希望以举办研讨会为契机,带动更多内江青年进行文学创作。”

“《巴蜀风散板》是一部具有独特文本价值的著作,由省作协创研室、星星诗刊联袂牵头召开研讨会,这本身就是一个证明。”诗人吕历说。

吕历认为,《巴蜀风散板》从古老神秘、博大精深的巴蜀风俗、风情、风物等入手,着力还原和探究有形的地理故乡、无形的精神故乡、诗性的语言故乡,从而在词根、诗意、故乡之间破解生存与存在的密码。

(三)

沱江边有弹奏了数千年的琴声,盐神庙传来吹咸的箫声,罗泉豆腐味浸润的是染白的思绪,蔗林里有响彻长叶的弦音,隆昌石雕复活了岁月的等待……这些是《巴蜀风散板》关于诗人家乡内江的风物描写。

青年诗人周平来自江苏吴江,特别赶来内江参加研讨会取经。他说:“作为内江女婿,看了《巴蜀风散板》后,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诗人年轻滚烫的心。”

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位萍说:“《巴蜀风散板》关注的是民风民俗,历时三十年创作修改,这种扎实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场诗歌的盛宴。”正如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任马平总结时说,“研讨会上,大家从散文诗说到个体写作,从家园说到家国情怀,从乡愁说到巴蜀文化,从巴蜀精神说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离开说到归来,从盐说到糖,从历史说到现实,从地理说到风,从散板说到《八声甘州》,从个性说到诗性,从行走说到舞蹈,从民俗文化说到文明,从民风民俗说到诗,一切归结于两个字‘诗歌’。”

“我们用现代诗歌语言来写民风民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不仅仅是粘贴一种记忆,而是一种发掘,一种传承。”黎冠辰说,“这次研讨会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个深刻的记忆,给了我精神的力量。”

“风”源于巴蜀,扬于巴蜀。

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说:“我们也希望以举办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激发更多优秀作者创造更多优秀作品。”

新闻推荐

内江实施“四大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颖)今年清明节期间,位于东兴区田家镇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范长江纪念馆,游人络绎不绝。...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