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大调优调强,为村民带来更多改革红利 内江市扎实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村民在光明村无花果加工厂工作
◇本报记者 兰萍 文/图
盛夏,酷热难耐。早上9时,在火热的阳光下,东兴区椑木镇光明村村民何光珍穿梭在无花果树之间,摘下一个个用勤劳汗水浇灌出来的无花果。
光明村村民一直以来都有种植无花果的习惯。而相邻的光华村、跃进村与光明村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为将产业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东兴区将跃进、光华、光明整合成光明村,利用交通便利、毗邻沱江、水资源丰富等区位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无花果产业。
目前,光明村的无花果种植面积达600亩,年产值50万元。如今,走进光明村,每条主干道沿线都是无花果树,无花果的清香弥漫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据光明村第一书记游晓霖介绍,自发展无花果产业后,村民收入得到保障,目前,贫困户每年的人均纯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实现了收入翻番。
走进椑木镇红林村,干净整洁的小院、飘着梨香的果园让人眼前一亮,越来越好的生活让村民有了奔头。
红林村由原红林村、居士村合并而成,距离内江城区9公里,建设中的绕城高速和黄荆坝大桥连接线贯穿而过,地理条件优越,公路网基本形成、交通便捷。该村立足实际,及时成立红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发展桃树70余亩、新加坡翠红李230余亩、鱼塘20余亩,桃子、李子明年将进入丰产期,并利用产业整合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
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光明村和红林村的村民从中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内江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充分发挥县(市、区)、乡镇主体作用,以镇情、村情为基础,切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更多发展红利,让基层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后,内江市调整减少建制村681个、减幅42.38%,比全省平均减幅高2.58个百分点;调整后,全市有村926个、社区398个,通过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内江市建制村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实力弱等问题,实现了村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
规模调大,村级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中心聚集、产业相融、基础相通,二村合一449个、三村合一118个、四村合一4个,建大建强集镇村72个、中心村89个、特色村399个。村改社区47个、村并入社区55个,为城镇发展留足空间。如市中区围绕“1+5农业园区建设”和“两大产业环线”,消除产业空白村52个、集体经济空壳村6个,做强500亩以上特色产业村45个。
布局调优,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坚持围绕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调整建制村236个,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调整建制村62个,围绕建强中心城区、中心场镇、中心村调整建制村230个,围绕发展乡村旅游、农旅融合调整建制村64个,围绕传承乡风、留住乡愁调整建制村27个,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调整建制村62个。如,隆昌市为做大做强省级稻渔产业园和玻陶工业园推动四村合一2个,资中县为做优“一只果、一条鱼、一头猪、一筐菜”特色农业产业调整建制村77个,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为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推动15个村改社区或并入社区。
队伍调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村干部队伍结构总体实现了“五升四降”。(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边坡隐患点拉上警戒线(记者李忠福)“防患于未然,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减灾工作。”8月17日,隆昌市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内江市委关于...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